2020外灘金融 • 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 圓桌論壇分享四
(原標題:2020外灘金融 • 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 圓桌論壇分享四)
2020年12月11日,第十四屆“外灘金融•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2020 SIPEF) 於上海順利舉行。本次論壇邀請到了相關政府領導,股權投資領域專家,金融資本行業大咖,中小企業創始人等衆多嘉賓,除了嘉賓大咖的主旨演講外,現場還設立了主題多元,內容精彩的四場圓桌論壇,各位論壇嘉賓旁徵博引,揮斥方遒,資訊豐富,場面火爆。我們也採擷了其中部分圓桌論壇的精彩內容,來和大家進行分享。
圓桌論壇四:佈局金融科技——創投新時代
圓桌論壇主持人:範寅 金浦投資董事總經理、上海金融科技基金創始合夥人
圓桌論壇嘉賓: 劉斌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
曲向軍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中國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
一. 國家對於金融科技規範監管的相關政策是否會影響行業發展空間和速度?
對於這個問題,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國 管委會主席張毅給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提到了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的領導在近期活動中的發言,認爲既要鼓勵發展,同時要關注規範的問題。張毅也同時指出:“規範是對當前監管措施的進一步完善。”他以深圳舉例,深圳將金融科技企業的定義分爲了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持牌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不低於30%且擁有實際控制權的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的企業;第二種類型是大型互聯網控股的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是指市值在150億元人民幣以上,或者年營業收入在15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互聯網企業;第三種是爲持牌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科技服務,業務模式成熟、技術水平高、連續兩年主營業務收入不低於2億元且金融科技服務業務佔比不低於年度主營業務收入30%的科技企業;第四種爲其他經市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審覈報市政府認定的科技企業。這四類企業一定要爲金融企業提供賦能。地方在立法中明確“金融科技企業”的定義,以及市場監管總局出臺反壟斷規定,這些舉措會對整個市場格局產生很多深遠的影響。張毅最後強調:“不管是站在投資人角度還是絕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角度,規範是非常好的事情,只有競爭纔是對消費者最有利的東西。”
張毅坦言,這是一個非常大並且全世界都試圖講明白的問題。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歐洲和美國的立法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歐洲和美國兩大西方世界對於數據隱私保護,立法的基本原則不太一樣,但都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人民的數據隱私權、所有權。我們國家原先對於金融方面的規範更多的是規範金融機構,或者規範金融活動中的行爲進而提供隱私保護。但從2020年6月開始,我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相關草案,比如個人隱私保護法草案和數據安全法草案,當然這些草案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論證。張毅最後總結到:“對我們來講,隱私保護至關重要,其中包含幾個不同的角度:一、中國和世界主流監管趨勢有共通性也有‘定製化’的安排,但本質上都是搭建保護數據隱私的監管架構;二、我們國家確實很重視這個問題,全國正在不斷地進行立法的探索實踐,建立各方對數據流通與協作過程中對於隱私保護的信心,以更加彈性柔軟的方式在促進發展的同時加強法律監管。”
三. 在國家對數字貨幣的舉措和試點下,從投資角度上來說有什麼新的機會嗎?
涉及到國家數字貨幣,國家有幾大舉措,一是發行數字貨幣,二是在重點城市比如上海、深圳、南京、蘇州等地成了專門金融科技公司作爲數字錢包試點。
關於數字貨幣,首先談到”DCEP”,DC是數字貨幣,EP是電子錢包,EP應用雲手機層面等各種智能設備上,在試點過程中也會有一些智能硬件產品,比如將數字貨幣應用在IC卡做現場交易使用。數字貨幣的有很多試點案例,第一個是深圳試點案例,將軟件錢包集成在銀行APP中;第二案例來自蘇州,蘇州試點使用的是統一下載數字人民幣專用數字錢包。最後一個涉及到鬆耦合的方式,不同於現在的實名制賬戶,正需要上傳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在未來的數字人民幣運行過程中,有可能部分是非實名的,比如可以用一個手機號或者一個郵箱申請一個數字人民幣錢包,獲取下載就可以用於消費,在人民銀行系統裡面可以回溯到你每筆消費記錄,或者數字人民幣流向。數字貨幣還是相對中心化方式,跟比特 幣或者其他的數字貨幣是不完全一樣的。
一些關於交互方式的內容,線下交互不同於線上的移動支付方式,除了現在熟知的掃碼支付,另外一種飛接NFC模式也有很大的市場和機會,目前的NFC芯片、NFC技術都不是國產的,如果有國產企業能做出NFC芯片,並在手機裡大量應用,對於投資者來說在未來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四. 支付領域中,技術的變革將爲中國帶來多少空間和發展可能性?
“金融科技,大數據、雲計算,其實對銀行都是一種應用方式。”論壇嘉賓現場以雲來舉例,“通過檢測的金融雲,像阿里、銀聯、騰訊、華爲,基本上大型機構都會自建自己的雲系統,在自建雲的過程中,整個產業鏈很多企業都會有很大的發展。”
除此之外,論壇嘉賓還分別提到了聲紋支付和人臉識別。人民銀行金融科技認證工作對於聲紋支付和聲紋驗證有個標準,需要專用設備可以獲取人類唯一性的生物特徵,比如指紋。人臉檢測主要是分兩塊,一是活體檢測,檢測你是活人,二是人臉比對,和後臺照片、身份證信息進行比對。今年的疫情對打破了銀聯、支付寶和微信的人臉識別計劃,但不會影響未來的發展機會,技術變革將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關於這個問題,金仕達科技公司董事長、中平資本CEO吳斌感概萬千,“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中國金融機構市值曾一度超越了美國頂級的老牌的金融機構”,但吳斌始終保持着冷靜的頭腦,“我們內心清晰的知道,離國際最頂級的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管控、金融科技、客戶服務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危機孕育着發展生機,當時我們用一整年的時間做了一個五到十年的戰略規劃,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金融機構IT治理、數字化轉型。在整體規劃以後,我們決心要在打破數據孤島、提升IT治理、完善架構基礎上,增強對客戶服務和風險管控能力,通過科技賦能,經過幾年發展,逐步增強了金融機構創新能力、風控能力和合規能力。
吳斌有一顆初心,他認爲中國金融機構和中國實體經濟一樣,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改革開放40年中,實現了從1到10,從10到100的高速水平發展,我們與國際同業在體量、規模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今金融機構在垂直創新上也開始發力。他堅定的說:“過去是做甲方,現在做乙方。我們金仕達科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金融科技的服務商。”
對於金融科技企業如何服務於金融,吳斌認爲:金仕達未來將堅守金融科技服務商的初心與使命。服務包括三個層面意義,一是服務金融機構,金仕達服務了500家國內外優秀的金融機構,爲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控制風險,優質服務客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和系統支持;二是服務監管科技,金仕達積極擁抱監管,將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的等監管要求和風險控制的關鍵要點,以系統形式,鑲嵌在各個業務和風控環節,通過科技賦能監管;三是服務實體經濟,通過直接服務產業客戶和間接服務客戶的客戶,助力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實現智慧普惠金融。
來自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中國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曲向軍,爲很多金融機構做過戰略諮詢。關於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問題,曲向軍對於整個金融機構數字化應用也有自己總結心得,主要分爲三方面:第一,現有業務模式賦能。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能力不足是現在普遍的問題,客戶經理和客戶比不夠。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大數據、移動端、人工智能手段,提高客戶的服務效率。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金融機構對傳統業務的賦能,幫助他們在不改變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好服務。
第二,就是金融機構要創新。曲向軍特別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創新”是主旋律,金融機構另外一個口號是高質量發展,這個都離不開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金融科技怎麼服務於金融機構的創新,這個裡面涉及到很多線上化部分,涉及到生態戰略。”
第三,金融科技前沿技術應用,包括幾位嘉賓都在提數字貨幣、開放架構,API服務,其實的技術創新是顛覆式的,因此要投前沿科技,包括數字貨幣、區塊鏈、人工智能,這是金融機構三個大的應用方向。
除了這三個方向,還有三個事情,一個金融機構要做好,一定要推動整個技術平臺假設,包括雙數IT、數據平臺、整個組織理念轉型,否則技術會跟業務兩張皮。
最後,曲向軍在現場向大家呼籲:“我們現在不太注重科技架構、數據架構,不太注重數據安全、科技安全,金融機構一定要注重架構的安排。”
六. 科技金融在上海的未來發展挑戰和機遇在哪裡?
上海要加強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在未來金融中心新的發展機遇中,來自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就這個問題爲大家做了簡單的分享。劉斌認爲,“上海做金融中心跟北京、深圳、杭州不一樣。上海的第一個優勢,上海有很強的金融市場,我們有全國最強的金融基礎設施,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做點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金融科技,利用金融科技服務金融基礎設施。”
人民銀行在上海準備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爲上海金融基礎設施機構提供金融科技服務。前期在市金融局支持下我參與籌備成立了智能投研技術聯盟,目前在梳理國內外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在利用金融科技方面的優秀案例,這是上海的特色之一。還有一點,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落成之年。現在上海GFCI排名位居全球第三。對於2025年市裡提出的目標是1+6,金融科技中心是其中之一,還有全球資管中心、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等。
金融科技最終要服務實體經濟,包括怎麼樣利用區塊鏈技術做供應鏈金融。基於央行2017年在深圳大灣區做的一個基於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未來上海會聯合長三角區域,把金融科技跟整個產業鏈進行聯通,做供應鏈金融,包括做小微金融等服務。
最後劉斌指出,金融機構需要利用多元的數據、政府的數據、實體企業的數據去做風控,刻畫個人和企業的風險狀況。上海在數據融合上非常有條件,可以做很多事情。劉斌認爲政府和投資機構需要介入到這個領域,因爲數據融合和技術是很關鍵的。利用技術實現數據融合和共享,這是需要政府、投資機構和國企共同關注的領域。
七. 金融科技在數字化國家戰略和產業互聯網趨勢下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劉斌的觀點是,兩個趨勢未來是一個很大的方向。金融科技在這兩個領域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以後要把金融科技事情做得非常好,可能很多工作不一定在金融領域去做。不同的公司針對各個業務板塊提供不同的服務,需要把不同領域公司的數據打通,才能真正瞭解一個產業和企業真正的運營狀況,這是產業互聯網未來的核心。劉斌特別指出:“金融科技需要在這裡做一個連接,這個非常重要。”
曲向軍負責公司金融方面諮詢業務,除金融以外,他看到的趨勢是:第一,中國產業升級,其中一個是智能製造、物聯網技術。曲向軍認爲:“智能製造在中國一定是巨大的機會,製造業升級、製造業賦能科研、製造業賦能產品研發,這是一個產業互聯網的風口。”第二,針對B端的客戶,現在提出的企業圖譜、產業圖譜,包括要做供應鏈金融,它越來越多的不是一個產業,而是集羣。已有大數據公司在爲金融機構提高產業圖譜,這對他們做風控、營銷、對他們針對這個企業做綜合化服務是非常必要的,這是B端巨大的應用場景。
吳斌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未來中國科技金融將進入全面數字化升級階段,“產業爲本、金融爲用、科技創新”成爲行業共識,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廣泛運用於各類金融場景,爲實體經濟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二、強監管,嚴執法,將爲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夯實長期可持續的基石。”
論壇嘉賓同時提到:”我們也在做數字化和數智化探索,借用剛纔零售行業、互聯網行業數字化的方案,怎麼應用到傳統行業,其實就是把數據最小化、模塊最小化,最終能做到按需生產、按需測試。當然我們這種傳統行業是有難度,它有一個過程,包括我們自己作爲一個測試人員,我們把每個案例變成數字化方式來去測試,降本提質增效還是很有機會的。”
張毅對剛剛提到的科技賦能表示贊同,他認爲:“科技賦能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對於解決銀行風險,改變銀行生態有着重要意義。”
最後,本場圓桌論壇主持人,金浦投資董事總經理、上海金融科技基金創始合夥人範寅爲大家總結出三點:“第一,監管是不會缺位的,監管會使金融科技行業有更大的發展。二,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興的實體經濟發展,金融科技未來發展和投入空間是巨大的。三,金融科技發展是金融賽道深化發展和科技創新相結合的結果,最終都要服務實體經濟,所以我們認爲未來中國或者上海金融科技發展一定會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