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財政着力點重回支出端 對基建的態度或偏謹慎

(原標題:2023年財政着力點重回支出端,對基建的態度或偏謹慎)

記者 樊旭

2023年財政預算報告顯示,隨着中國經濟逐漸走出疫情陰霾,財政政策的着力點正在重回支出端。分析師指出,從財政發力的方向來看,擴內需是今年的首要目標,基建投資或偏謹慎。

平安證券指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兩本賬”預算支出合計增長5.9%,明顯高於2022年“兩本賬”實際支出增速3.1%。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整體小於2022年,而“兩本賬”預算支出增速回升,體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的要求。

中泰證券也表示,雖然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計增速比去年實際執行結果下降了0.5個百分點,但與財政政策“加力”的提法並不矛盾。考慮到約1.9萬億元的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實際赤字規模可達5.78萬億元,赤字率約4.5%,雖然比上年的4.7%略有下降,但仍處於2015年以來的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積極財政的力度要求。

從政策發力方向來看,光大證券認爲,擴大內需是2023年財政工作的首要任務,政策可選項包括對綠色家電和節能產品等進行財政補貼與貸款貼息、通過稅收優惠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等。

申萬宏源證券提到,今年的預算報告對基建的表述尤爲謹慎和嚴厲,新增“注重政府投資績效,防止盲目擴大投資”等用詞,說明2022年下半年以來基建投資快速增長背後可能蘊含的風險已經引起監管部門的警惕。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部分券商觀點

平安證券:“兩本賬”預算支出增速回升

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5.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增長6.7%,“兩本賬”預算支出合計增長5.9%,明顯高於2022年“兩本賬”實際支出增速3.1%。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整體小於2022年,而“兩本賬”預算支出增速回升,體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的要求。

支撐支出強度的因素有三:一是,2023年積極財政着力點重回支出端,對比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23年大規模新出臺減稅降費政策的概率不高,主要是延續或優化存量政策;二是,2022年緩稅超7500億元,隨着中國經濟從疫情管控模式向常態化迴歸後,相關緩稅將逐步上繳形成稅收收入;三是,財政收入有望支撐支出,2023年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兩本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4.9%,高於2022年的實際收入增速-0.6%(考慮增值稅留抵退稅因素後)。

中泰證券:實際赤字率仍處於2015年以來的較高水平

考慮到經濟復甦基礎不穩固,財政平衡壓力較大,包括結存利潤上繳,存量資金使用空間已經大幅下降,按照“加力”的要求,赤字率上調至3%符合預期。如果將赤字規模(38800億元)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19030億元),合計57830億元作爲一般公共預算實際赤字,計算出的實際赤字率約4.5%,較去年4.7%小幅下降,但仍處於2015年以來的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積極財政的力度要求。

按照預算安排,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預計爲5.6%,較去年下降0.5個百分點。增速回落與財政部“加力”的提法並不矛盾,因爲今年政策發力關鍵在於“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最終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而非盲目追求支出增速的提升,這也和政府工作報告設定5%經濟增速目標背後的政策意圖相符。

光大證券:擴大內需成爲2023年財政的首要任務

財政轉向需求的緊迫性上升,擴大內需成爲2023年財政的首要任務。在“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部分,“發揮財政穩投資促消費作用,着力擴大國內需求”被列在首位,“企業端減稅降費”則從2022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此外,這部分還強調“促消費——促進恢復和擴大消費”、“穩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

預計2023年將有一系列促消費舉措出臺,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結合,促進消費潛力充分釋放,例如對綠色家電、節能產品等進行補貼與貸款貼息、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穩投資方面,基建投資仍是重要抓手,重點強調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牽引作用。

申萬宏源證券:基建投資或在年內成爲財政調整的重點

預算報告對投資的表述尤爲謹慎,新增“注重政府投資績效,防止盲目擴大投資”,基建投資或在年內成爲財政調整的重點。

財政對於投資的表述變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求“適當提高資金使用集中度,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即更傾向於將資金投入到過去審覈過、項目現金流風險較小的項目中,而非新增項目。二是新增“注重政府投資績效,防止盲目擴大投資”的表述,措辭較爲嚴厲,說明2022年下半年以來基建投資快速增長背後可能蘊含的風險已經引起監管部門的警惕。

浙商證券:轉移支付再創新高

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再創新高,達到100625億元,增長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後增長7.9%。

對於轉移支付,重點需要關注兩方面。一是,兜底社保、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重點支持薄弱地區的薄弱領域,補充地方財力,增強基層“三保”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轉移支付增強促消費、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戰略部署。以區域協調發展爲例,2023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相關轉移支付1770億元、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