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名家瞭望/建構友善女性的經濟環境

劍橋大學實證法律研究副教授哈爾妲(網路照片)

莎士比亞1597年喜劇《愛的徒勞》敘述四名法國男子設法化解尋求智識發展與家庭幸福之間的衝突。約莫四百年後,哈佛經濟學家戈丁(Claudia Goldin)從美國女性平衡事業與家庭的角度重述這個故事。她憑藉對女性勞動市場結果的真知灼見,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戈丁成就斐然,不僅因爲她從事男性主宰的學術領域,她是史上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更是首位獨得此桂冠的女性,也因她的研究專注於性別。戈丁的研究主題,女性勞動參與以及男女薪資差距,通常侷限於女性主義經濟學一隅,在經濟學領域被邊緣化。

哈爾妲小檔案

戈丁爬梳200年曆史資料後發現,隨着經濟活動重心從農業轉向工業,女性勞動參與率下滑,大致因爲養兒育女與工廠工作難以兼顧,尤其是已婚婦女。一旦服務業興起,女性勞動參與率便大幅升高。

二,男女薪資差距。平均而言,男性每賺1美元,女性只賺77美分;傳統上歸因於衆多因素,從教育程度到抱負高低都有。有些人甚至認爲是天賦問題:前美國財長桑默斯2005年就表示,男性天生比女性適合數學和科學。

但戈丁檢視同一職業兩性薪資差異後指出,實際原因更簡單明瞭。不是教育程度使然,畢竟富國女性在這方面已超越男性;同一職業存在薪資差距,不能歸因於女性普遍從事待遇較差工作;問題也不在認知能力,大學畢業時,男女薪資幾乎一樣。

女性賺的比男性少,是因爲生育因素。婦女生第一胎一、兩年後,開始出現薪資差距。到45歲時,女性薪資只有男性的55%,反映職涯中斷、工時減少等育兒相關因素。

三,戈丁的研究確認,女性對自己職涯展望的預期很重要。由於「示範效應」,也就是以母親和祖母作榜樣,女性長久以來職業抱負不大。到1970年代的美國,隨着女性教育投資增加、結婚和生育年齡延後,情況開始轉變。

1963至1973年一連串發展爲這種轉變奠定基礎,包括:通過「公平薪酬法」、最高法院裁定墮胎權受憲法保障的「羅訴韋德案」、長春藤名校錄取的女生增多,以及口服避孕藥的取得。

戈丁的學術成就給經濟學帶來重要教訓。歷史在理解今日經濟現實上扮演核心要角。即使經歷數百年,有些揮之不去的問題和效率不彰,市場仍無法解決。爲什麼女性至今爲養兒育女,仍得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戈丁的研究顯示,經濟學存在於正式的制度空間也存在於私密空間,既與金融市場有關也關係到婚姻市場。臥室的關聯性不下於董事會議室。經濟學不能忽視女性面對的現實:追求家庭幸福得付出代價,包括收入和獨立自主。

從政策觀點來看,有兩個選項:重新思考婚姻與生育,採取措施確保女性在一個爲男性打造的經濟體系能有競爭力,例如推行職場托育並運用稅務獎勵。或者,重新構思一個對女性友善的經濟,提供更多彈性、少一點「貪婪」,多重視同理心。若什麼都不做,愛的徒勞仍會是女性的損失。

(作者Antara Haldar是劍橋大學實證法律研究副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湯淑君)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