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找回你的利潤

今年的10月11日,我們發佈了一篇文章,《 》。

在那篇文章裡,我們說:

所以,我們分享了一些,關於“利潤究竟從何而來”的思考。

發佈之後,不少同學也表示,挺有收穫。

但是,能不能再往下講講?尤其是,具體怎麼做?怎樣才能獲得利潤?

剛好,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欄目請來了一位利潤管理專家,史永翔老師。他是知名企業管理專家、YTT利潤管理體系創始人。2007年,他提出了“利潤學”這一概念,有“利潤學之父”之稱。

直播中,史永翔老師分享了他的新書《利潤的12個定律》,還分享了他對利潤的許多獨到的見解。

今天,我試着講給你聽。

也希望這些見解,能幫助你在2025年,找回你的利潤。

“作爲顧客,你看到的叫商品。作爲商家,你看到的叫庫存”

提問:你開了一家服裝店,業績欣欣向榮,每天的營業額都比友商高出一大截。你很高興,抓緊擴張更多品類。

可到了年底,你一盤賬戶,怪了,怎麼忙活一年,幾乎沒掙錢?這錢都到哪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

大概率,是你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庫存管理”有問題。

你的店員很可能“嘩啦”一聲,爲你拉開倉庫大門,指着堆積如山的衣服:看,老闆,咱們賺的錢都在這兒呢。

史永翔老師說,有一次,他和妻子逛一家禮品商店。裡面的禮品種類繁多,並且極其精美。

史永翔說:你知道嗎?作爲顧客,你看到的叫商品。但作爲商家,根本沒有商品,你看到的全都應該叫庫存。

利潤管理領域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嚴重忽略甚至無視了庫存帶來的損耗。

我在《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裡,說過一個故事:

騰訊本身的成功,毋庸置疑。但你在王者榮耀上買一個皮膚,是騰訊有一個倉庫,裡面堆着成千上萬套皮膚,等着你選購嗎?

當然不是,無論是微信還是王者榮耀,都是虛擬產品。你註冊微信前,這個賬號根本就不存在。你註冊的一瞬間,代碼瞬間就在網絡裡給你“變”出一個賬號。

而當你真的投身實體業務,線下對抗阿里時,10億的營收,庫存就可以有三四億。那時,你要管理設備、管理折舊、管理保質期;還要防被偷、被貪污。

半輩子都沒見過“庫存”是什麼的馬化騰和騰訊,很清楚這是一個自己不具備優勢的領域。

所以,騰訊最終選擇投資最會管理庫存的京東,獲得其15%的股份。還把自有的拍拍網、易迅網,一齊併入京東。讓最會玩庫存的人去管理吧!

多少好公司,興於用戶體驗,死於庫存管理。

所以,盤一盤你的庫存體系吧,別讓你的利潤,全都變成倉庫裡的貨物。

“開一家店賺錢,開兩家店辛苦,開三家店持平,開五家店就倒閉”

提問:你開了一家小餐館,每天起早貪黑,親力親爲,雖然辛苦,但利潤一直都還不錯。

眼看業務成熟,你把老店交給想做點小生意的侄子打理,自己重新開一家分店,想着開拓更大的市場。

可兩個月後,侄子卻火急火燎的來找你,壞了,門店連續虧損,現金流已經快斷了。

這是怎麼回事?

大概率,是你沒有注意到擴張規模帶來的隱性成本。

如果你去老門店視察,很可能看到後廚正在成批處理變質的肉、海鮮、水果。

你氣不打一處來:啊......你們採購難道不做計劃的?怎麼能這麼把錢不當錢?

你自己干時,每一點細節都要撥拉算盤。“利潤是從雞毛蒜皮裡省下來的”。但是剛接手的小侄子,根本沒吃過這個虧,也沒有這個意識。想着只要客人多,食材浪費一點,有什麼關係。

結果,浪費近一半的食材,原本50%的毛利率,直接降到25%。扣掉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直接變成賠錢。

史永翔老師說,他見過很多的餐飲企業,開一家店賺錢,開兩家店辛苦,開三家店持平,開五家店就倒閉。

在沒有建立系統性、可複製的商業模式之前,盲目擴張規模,經常會導致你的成本發生結構性的變動。

而擴張規模帶來的隱形成本,經常會發生在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

史永翔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2010年時,他爲一家紡織廠做項目諮詢,這家公司已經做到了非常大的規模,年收入上百億元。

結果,公司一位高管提到一件事:前段時間,公司門衛抓到了一個僞裝懷孕,挺着老大肚子的女工。一查,發現她肚子裡塞滿了公司產品,想要混出廠去。後來,又連續發現了好幾起類似事件。

當時公司正常開會,考慮該如何處罰。他們甚至開玩笑,說以後要專門招幾個女保安,挨個檢查女工的大肚子。

但史老師覺得,一定沒有這麼簡單,他繼續深問,這些人裝大肚子是爲了什麼?紡織產品價格並不貴,難道偷塞就是爲了這麼一點點小錢?

結果一查之下,才明白。她們肚子裡塞的實際是生產過程中的殘次品。她們偷偷帶走,只是爲了降低統計時的次品率,這樣就不會被扣獎金了。

史老師說,這不正說明公司的管控體系出現了問題嗎?怎麼能用次品的統計來反推正品率呢?

結果高管回答,公司從一開始,小規模時就是這樣,用次品率來反推,因爲這樣簡單。

你看,當公司規模小、幾乎是一個“小作坊”模式時,產品形式簡單,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能夠節約很多時間精力。

但當規模擴大,產品更加複雜時,簡單的統計方法,顯然就不夠用了。用最後一道工序反推,根本無法溯源具體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只能逼的員工鋌而走險。

最終,史老師幫企業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質量管控體系,不僅杜絕了這種“假裝懷孕”的現象,還大幅提高了良品率,增加了利潤。

探魚創始人王力加曾經說過,在他看來,“匹配”是不夠的,管理團隊,一定要有“超配意識”。

什麼叫超配?既然決定擴張,他就在只有20家門店時,請來了一個能夠管理100家門店的管理團隊。就是要爲擴張過程中的各種隱性成本預留“餘量”。

所以,當你決定擴大規模時,想一想有沒有準備好相配套的能力吧。

別讓自己,規模越大、利潤越低、死得越快。

“銷量綁在規模上,利潤綁在定價上”

提問:你是一家美妝品牌的銷售負責人,今年,你給各家門店定下的增長任務是業績總量翻一番。

到了年底,在你的高壓管理下,門店竟然真的完成了任務。就在你準備向總部邀功時,大領導卻臉色一沉,銷量是漲了,可利潤呢?利潤爲什麼一點沒變?

這是怎麼回事?

大概率,是你的定價管理出了問題。

既然你考覈業績總量,那門店銷售就瘋狂的給客戶打折,用史無前例的折扣吸引顧客,反正他們按銷量拿提成,多銷多得。至於利潤?那是公司的事情。

小馬宋老師在他的《營銷筆記》裡說過,定價,是營銷的“4P”之中他最不確定的一件事,只能有對定價的一些認知,但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爲它實在太複雜。

但正因爲它複雜,所以導致定價的威力,常常被我們忽略,以至於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定價上的細微調整,就能導致利潤的大幅變化。

或者,用史永翔老師的原話來說:

銷量綁在規模上,利潤綁在定價上。

我給你舉個例子,一杯奶茶,售價10元,成本8元,每賣一杯的利潤,是2元。

假如你把售價提升5%,也就是10.5元一杯,請問,你的利潤髮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案是利潤從2元變爲了2.5元,增長了40%。

你只用了5%的定價變化,就撬動了40%的利潤增長。

我在《5分鐘商學院·基礎篇》裡也曾說過: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一分價錢一分貨”。價格,是商品成本和消費者心理價位的博弈。

當時,我還介紹了5種最常見的定價方法,這裡一併分享給你。

1、滲透定價法

以低價進入市場,用極低的定價,獲得極高的銷售和佔有率,又導致成本降低,價格接着降的定價方法。比如奧樂齊的自營商品。

2、撇脂定價法

當推出新品時,利用一部分消費者的求新心理,定一個高價,像撇取牛奶中的那層脂肪一樣,先從他們那裡取得一部分高額利潤,然後再把價格降下來,以適應大衆的需求水平。比如各個品牌的最新款手機。

3、組合定價法

通過把不同商品組合在一起,集合定價,獲取最大銷售利益的定價方法。比如肯德基的全家桶套餐。

4、價格歧視

通過購買量、年齡、時間等因素,對不同的羣體分別定價,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比如軟件的家庭版、學校版、企業版。

5、消費者定價

在供小於求,一物難求,賣方主動的情況下,通過消費者競標的方式,獲得最高成交價的方法。比如一些酒店的“逆向拍賣”實驗。

所以,在做大規模時,別忽略了定價管理。

定價,纔是利潤的定海神針。

“產品要服務化,你才能賣的起價。服務要產品化,你才能規模化”

提問:你在網上購買了一堂線上課程,這是一個產品、還是一個服務?

答案是,如果課程只是課程,那它就是一個產品。如果還有一對一諮詢、互動答疑,那它就是一個服務。

理解“產品”和“服務”的區別,對你提升利潤,至關重要。

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吳伯凡老師有一個定義特別精準:如果生產過程、消費過程同時發生,那就叫服務。如果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是分離的,它就是產品。

我在《底層邏輯》這本書裡,也提出過一個定義:邊際交付時間爲零的叫產品;邊際交付時間不爲零的,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越是服務。

爲什麼說它對利潤至關重要?史永翔老師說,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利潤率:產品服務化、服務產品化。

用史老師的原話說:

產品要服務化,你才能賣的起價。服務要產品化,你才能規模化。

怎麼理解?

先說說什麼叫“產品服務化”,我們都知道“焦糖布丁理論”,用戶不是需要你的商品,而是需要用你的商品去滿足他的某項功能。

至少,你一定聽說過萊維特的那個經典比方:顧客不是要買1/4寸的鑽頭,而是要買1/4寸的洞。

你是一家傢俱廠商,客戶並不是買走你的桌子椅子,他是需要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顯然就比那些只能提供桌子椅子的公司,能獲得更大的規模、更高的溢價。

服務,一定比產品,能獲得更高的溢價。

但完成“產品服務化”後,你還需要“服務產品化”,爲什麼?爲了控制成本、批量複製。

服務,是難以標準化、難以規模化的。但那些最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將自己優質的服務,以某種方式做到了“產品化”。

比如海底撈,海底撈提供的不是一頓飯,而是一次溫馨的“用餐服務”。但你會發現,你走進全國任何一家海底撈,享受到的服務流程都幾乎一樣。

史永翔老師說,當我們找到了客戶所需要的服務,但是後續不能把服務變成產品,就解決不了複製的問題,也就達不成更高的企業規模。

服務化是創造價值,產品化是控制成本。

“企業家,不能做成藝術家”

提問:你經營一家連鎖餐廳,做家常菜,人均三四十塊,吃飽吃好,生意一直很紅火。

但你卻非常不滿足,覺得客單價太低,天花板肉眼可見。你覺得憑你的產品能力,一定可以對品牌做整體升級,改做高端餐飲,逐步提高客單價到200元每人。

要不要這樣做?

史永翔老師說,他的答案是,絕對不要。

爲什麼?他說,他實在見過太多的企業家,原本做的非常好,但做着做着就會“看不起自己”,覺得我的產品實在太低端了,一定要升級、一定要高檔。

結果呢?一高檔就把自己的利潤整沒了。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那個讓你起家的產品,它的成功,是因爲貼合了它的人羣、它的市場、它的商業邏輯。

而定價決定受衆人羣、受衆人羣決定經營方式。

你的高端化,不會讓你原來的顧客,出更多的錢,和你一起升級。只會一頭鑽入一個你完全不熟悉、不擅長的市場。

史永翔老師說,前段時間,他就見到了一位做川菜的朋友,原本做人均50左右的家常川菜,做到了不小的規模。

結果,他一直想着要升級,做高端川菜。爲此,他花大價錢重新裝修門店,升級菜品,甚至請了專業演員來做表演,最終賣到了人均500元的川菜。

結果,一地雞毛,很快這位朋友就碰了滿鼻子灰,以前的積累,幾乎從頭來過。

做企業,關鍵是找準自己的價格帶、自己的客戶羣、自己的生態位,然後精耕細作,持續建立優勢。而不是剛一穩定下來,就總想着“向上看”。

總想着往高端去走,是藝術家的方式,不是企業家的方式。

“利潤,就是在收入和代價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直播的最後,史永翔老師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究竟什麼是利潤?他覺得一定會是這一句:

利潤,就是在收入和代價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你看,前面我們舉的每一個例子,是不是都在獲得更多收入的路上,忽視了背後的代價?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沒有想到庫存的代價?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沒有想到管理成本的代價?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沒有想到利潤率的代價?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沒有想到規模化的代價?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沒有想到實現自己情懷的代價?

實現利潤的方法,或許就是,在獲得收入的時候,多想一步,想一想收入背後的代價。

爲了這些額外的收入,你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值不值得付出這些代價?究竟是否準備好了付出這些代價?

重要的,真的是利潤。

感謝史永翔老師的分享。

祝你,成爲掌控利潤的行家。

也祝你在2025年,找回你的利潤。

P.S.

親愛的朋友,距離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只有最後4天的時間了。

時間過得真快。

這一年裡,我們和往年一樣,用了24天的“問道中國”,去參訪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企業,並向他們學習、請教;用了12天的“黑馬實驗室”,去陪同遇到了各種難題的創業者們,一起尋找解題的答案;用了更多期的“進化者”訪談,去邀請那些提前交卷的創業者們,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

同時,我們今年還重新啓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我們在中東(沙特、阿聯酋),在日本,在美國、墨西哥,在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見到了那些獨特的花。

一轉眼,又到了該向你做集中彙報的時候了。

10月26日下午14:00,請允許我用4個小時的時間,與你一一分享。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對,就是你的參與。

如果,你也是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或是渴望成長、渴望進步的個人,歡迎你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免費收看2024劉潤年度演講。

好了,我的朋友。期待你能持續關注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

10月26日下午14:00,我們,不見不散!

*文章爲史永翔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服務與產品的內在邏輯,吳伯凡

2、餐飲連鎖怎麼做好團隊管理?,跟探魚學餐飲連鎖

3、《營銷筆記》,小馬宋

觀點/ 史永翔主筆/ 歌平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2405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