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遠:企業要找到商業利潤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平衡
杭州網訊12月18日-20日,2020本站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 未見”爲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
大會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丁遠在主題演講時表示,今年疫情情況下,整個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GDP保持正增長的。在下一波反彈當中,根據IMF預測,中國估計明年會達到8%左右的實際GDP反彈,到2022年也會有接近5%的水平。
丁遠認爲,未來3年,除了保持較快的增長之外,中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當中的份額會大大提升,因爲其他國家到了2022年,平均來說都沒有或者剛剛回到2019年的水平。如果把這三年中國整個增長加起來的話,中國的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會增加15%。
此外,丁遠指出,疫情前,在全球的技術運用和數字經濟轉型方面,中國都是領先起跑的。不管是移動支付,包括網絡和互聯網的銷售,到電子營銷,到最近的直播、線上線下結合等等,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而疫情以後,全球都加速了數字經濟的轉型,中國應該在這個賽道上,充分釋放新基建所帶來的經濟潛力,持續創新,走得快,也要走得穩。
談到技術革新和企業運用的時候,丁遠表示,嚴格地講,從企業的管理研究來說,如果解剖開來,拋掉所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不外乎是三個問題。通過發展新技術,或依託新技術的商業模式(場景的創造和建設),所要達到的目的:第一是降低成本,比如說5G應用場景下實現零庫存,就大大降低了運營資本的成本;第二是提高效率;第三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性,比如在掌握了大數據後,借貸方的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借款金額可以從原來一千萬,一個億以上,降低到十塊錢、甚至一塊錢。
對於利用技術革新降本增效,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但是“應用新技術的企業會得到很多的追捧,特別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這裡面有一些是真正的顛覆者,有一些是假的顛覆者”,丁遠強調。
因此,丁遠認爲,對一個企業進行全方位考量的時候,不僅僅要聚焦企業本身,創業者自身,也要對投資者、對被投企業進行考量,對供應鏈上或價值鏈上的合作伙伴進行考量,甚至涉及到社會公衆輿論對企業的考量,從而全方位瞭解企業對整個周圍所有的利益相關方所做帶來的是共贏還是生態破壞。
“所謂的‘創新’當中,由於基礎設施和技術革命,對生產、製造環節帶來一些變革性的東西,但是究竟改變了什麼,究竟帶來了什麼?除了企業自身的利潤增長之外,我們還應當從市場需求的實現、市場標準的建立,傳統意義或者現代新的商業價值觀下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從合規、法律及監管層面做全方位的權衡”,丁遠說。
最後,丁遠總結說,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更多要考慮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並不應該狹義理解爲扶貧、救災、保護環境、或等企業成功以後再反哺社會,這些都非常重要,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企業責任,是在商業模式當中能夠找到一個商業利潤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平衡。
以下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丁遠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非常榮幸,受到本站的邀請,參加這次的未來大會。
我也給大家帶來一些我的分享,今天這個會上,我看了一下參加的嘉賓,我跟樊綱教授是比較另類的,因爲我們既不是搞技術的,也不是做企業的,他是經濟學家,我算是中歐國際工商院的掌門人之一。我們中歐是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高管培養最多、規模最大的學校,我們是近距離對商業實踐活動的觀察者,也是總結者。我們從這個角度,今天下午給大家帶來一些我的分享。
結合上午樊教授談到的一些問題,他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從管理學的角度,看看哪些是該怎麼落實,落實當中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
第一張幻燈片,樊教授只提到了中國,可能達到今年GDP 2%的增長速度。我這邊展示的是全世界的情況,在過去2013-2019年,中國作爲一個世界上最快增長的經濟體,每年差不多達到平均6.8%的GDP增長,同時印度差不多是同樣的速度。而當時全球的平均水平只有3.3%。
今年疫情情況下,整個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經濟體。在下一波反彈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到了2021年和2022年,IMF預測,中國估計明年會達到8%左右的GDP反彈,而2022年也會有接近5%的水平。
這兩個數字其實和另外一個經濟體——印度,比較接近。但是印度今年的衰退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根據IMF數據的話,接近10%左右的經濟下滑。
一個非常簡單的總結:
1.此消彼漲。未來3年,中國經濟體會繼續比較快速度的正增長。
2.中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當中的份額會大大提升,因爲其他國家到了2022年,平均來說都沒有回到2019年的水平。如果把這三年中國整個增長加起來的話,中國的經濟會多出來15%左右的份額。大家可以看到差異會非常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首先關注一下國際上的問題,現在大家現在談國際未來面臨什麼情況,隨着疫苗的推出,大家預計明年以後,全球經濟會逐漸走入正常化。在正常化的情況下,今天樊教授講了很多,中國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出口的行情,可能會進一步弱化,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帶來的進口需求增長。所以,明年中國整個貿易順差就沒有那麼大。
在恢復當中,全球流動性的注入過多,造成現在大家很擔心,特別是歐洲會不會陷入日本高負債,國家負債加上低增長、低通脹的狀況,將出現經濟“殭屍化”的風險。
在這個背後,中國有一定的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由於疫情控制得好,在整個復甦當中有優勢;還有一個優勢,在疫情開始前,中國就被認定爲是全球消費經濟未來10年最完美的“故事”,這個故事將繼續持續。
這個持續的過程當中,給中國現在新提出來的“雙循環”帶來很大的動力。一方面是海外經濟刺激下的需求,會繼續有延續,對出口的經濟帶動。
內循環,由於中國的消費和體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可支配收入的水平,造成中國消費市場現在目前已經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我們談了很多,中國要把這盤棋盤活,早上的時候樊綱教授提到了一些憂慮。我們剛纔也談到,中國最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我們怎麼樣能夠創造更好的需求,來完善“軟環境”(治理)的建設。
另外一塊是持續創新。有新基建基本設施的這塊;更重要的一塊是創新環境,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等等方面的問題。
最近的統計發現,中國的研發投入這幾年非常猛,現在在亞洲僅次於韓國的研發投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果繼續保持對研發的投入,對未來來說,以新基建作爲我們標誌性的項目,就是怎麼樣把這個事情做好。
早上歐陽院士談到對太空的探索,本身真正轉化爲生產力和企業的利潤,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但是這些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會爆炸性地產生溢出效應,對中國的工業和基礎研究等方面,會帶來強勁的發展機會。
現在回到中國來看,在目前恢復經濟活力的過程當中,一些核心的,前面幾位專家提到了“新型基礎建設”裡面包括信息基礎、融合基礎、創新基礎等等,這些目的就是爲了做到三塊,跟早上樊綱教授提到的,怎麼樣面向這些產業,最終怎麼樣能夠把中國產業鏈內部的需求激活,而且拉動有效的投資,這個是很重要的。
剛纔這些專家們已經提的很多了,我不打算再具體展開講。其實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今天聽到很多醫療,最近討論很多,關於金融科技、交通也談了很多,工業、農業、民生等等,這方面都會帶來很多的機會。
我作爲一個商學院的對於企業經營活動的觀察者,對商業活動我個人有一些想法,就是技術創新、革新和創新創業的企業,究竟怎麼樣去衡量?怎麼樣判斷它對社會帶來的是正面的支持?
大家可以看到一點,疫情前,在全球的技術運用和數字經濟轉型方面,中國都是領先起跑的。不管是移動支付,包括網絡和互聯網的銷售,到電子營銷,到最近的直播、線上線下結合等等,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而疫情以後,全球都加速了數字經濟的轉型,中國應該在這個賽道上,充分釋放新基建所帶來的經濟潛力,持續創新,走得快,也要走得穩。
我們最近和歐洲幾個大的機構搞了線上論壇,中歐很多校友、企業家和教授,在和歐方一些專家討論當中,都談到了這個問題,中國目前形成了非常強的數字經濟的創新模式,其實對歐洲未來的企業,包括對美國的企業,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談到技術革新和企業運用的時候,嚴格地講,從企業的研究來說,如果解剖開來,拋掉所有剛纔專家們提到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來說,對我們研究管理的人來說,不外乎是三個問題。通過發展新技術,或依託新技術的商業模式(場景的創造和建設),所要達到的目的:第一是降低成本,比如說5G應用場景下實現零庫存,就大大降低了運營資本的成本;第二是提高效率;第三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性,比如在掌握了大數據後,借貸方的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借款金額可以從原來一千萬,一個億以上,降低到十塊錢、甚至一塊錢。
這裡面會帶來很多對於一些企業的追捧,其實這塊大家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是真正的顛覆者,有一些是假的顛覆者。
德國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醜聞,一家公司叫Wirecard,它是歐洲最大的電子商務、數字金融的一家企業,這家企業市值最高的時候,甚至超過240億歐元,而且在2018年9月份的時候,替代了德意志商業銀行,變成了德國DAX30指數的成分股,大家知道DAX30相當於中國的上證500,代表了德國最大最強的一些企業,它是唯一一家代表新經濟的企業,沒想到這麼一家企業居然在今年的時候曝出巨大的醜聞,賬面上有19億歐元的現金被確定爲不存在,最後公司出現倒閉,現在正在做法律追查。這家企業在歐洲貼上了行業顛覆者和科技創新的“帽子”,業務覆蓋全世界,最後出問題是在印度和菲律賓爆發出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爲商學院,我今天早上談到了“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的問題。我們對於一個企業進行全方位考量的時候,這個考量不光從企業自己,創業者對自身的考量,也要通過對投資者、對被投企業的考量。或者像本站這種媒體宣傳單位,社會公衆輿論對企業的考量,我們要全方位瞭解企業對整個外圍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做全面的平衡。
所謂的“創新”當中,由於基礎設施和技術革命,對生產、製造環節帶來一些變革性的東西,但是究竟改變了什麼,究竟帶來了什麼?除了企業自身的利潤增長之外,我們還應當從市場需求的實現、市場標準的建立,傳統意義或者現代新的商業價值觀下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從合規、法律及監管層面做全方位的權衡。
現在講得比較空,作爲一個真正意義上技術的變革推動者,我們有很多突破性的技術,我不花很多精力講。這些東西帶來的,首先要通過一個商業模式的分析,這個是商學院經常講的,叫“案例分析”的思維方式,把場景引入行業會帶來什麼變化,變化是降低了成本、還是增加了效率,還是降低了其他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比較規範化的評估。
這個評估當中,可以從企業發展的願景再做一個評估。比如說它是否帶來了整個交易環境更安全,是不是變得更智能了,生命是不是更可貴了,環境是不是變得更美好了等等。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們對目前很多商業的研究當中,發現答案不一定。
一提到創業者,創業者要去創業,我是不是應該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這個事很好。但是有些情況下,給投資者或者創業者太多想象空間的事情,不外乎就是槓桿放大的問題。這種東西是沒有非常強的持續性。
目前讓我非常擔憂的,我發現很多市場上確實出現了“一窩蜂”的盲從投資方式,很多商業模式背後大家去撥一撥,其實都是讓社會承擔剛性兌付,而自己享受可變收益的一種槓桿放大的商業模式。我個人認爲這不是技術創新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安全,而是一種技術創新掩蓋下的放槓桿。
我覺得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我們更多要考慮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並不應該狹義理解爲扶貧、救災、環境保護、反哺社會,這謝都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企業責任,是在商業模式當中能夠找到一個商業利潤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平衡。這個當中,能不能保持我們說的利益共同體之間的長期共贏的關係。
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0本站未來大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本站公司聯合主辦,杭州市商務局、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北京本站傳媒有限公司以及本站(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移動總冠名。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能、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