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通信行業有哪些方向值得關注?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2024年已經結束了。
回首過去的這一年,我個人感覺,整個通信行業其實挺平淡無趣的。既沒有什麼大驚喜,也沒有大驚嚇。偶爾出現幾個大新聞(例如R18凍結、6G標準化啓動、國產星鏈發射),也都是計劃之中的事。
那麼,2025年,通信行業會有怎樣的發展呢?它也會像2024年一樣平淡嗎?
今天這篇文章,小棗君就站在行業自媒體的角度,聊聊我對未來一年的看法。
█整體趨勢
2024年之所以平淡,主要是因爲整個行業正處於週期性的低谷。
5G和千兆光網的建設高峰已經結束,技術的一輪迭代基本完成,用戶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目前這個階段,一般要做的是兩件事:
一是觀察,看看用戶對新技術是否滿意,技術落地的效果是否達到。二是探索,收集新的用戶和場景需求,進行技術預研,爲下一輪迭代做準備。
說實話, 通信行業如今所面臨的局面還是比較複雜的。新技術的推廣進展不如預期,而基礎技術理論的瓶頸效應,也爲未來增添了不確定性。
行業的繁榮和增長取決於用戶需求,而用戶需求來自於場景和應用。整個通信行業,都在努力尋找爆款應用,以此獲得新的利潤增長,維持生存。
目前來看,AI的迅速崛起,爲通信行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無論是雲側還是端側,AI技術都對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這有望爲通信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也很可能帶來一個繁榮週期。
除了AI之外,通信也在努力進行能力和空間上的擴展。
通信與感知融合所催生的通感一體,是能力擴展的典型案例。而低空空聯網、ATG(地空通信)、衛星互聯網,則標誌着通信正在加速邁向空天地一體化,實現真正的泛在全空間聯接。
這幾個領域,目前都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關注熱度也極高。
接下來,我們不妨具體看看,通信行業到底有哪些熱門的發展方向。
█流量經營
我們還是先從大家最熟悉的C端(個人和家庭消費領域)開始說起吧。
C端的爆款應用尋找,其實早已進入了死衚衕。
繼遊戲、視頻和直播之後,消費領域再也沒有出現新的流量應用。VR/AR依然沒有被市場認可,也沒有形成規模。全息通信,更是遙不可及。
大家會注意到,目前我們的每月流量消耗,已經進入一個穩定狀態。幾十Mbps的速率,十GB級的流量包,已經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需求。互聯網上與消費應用相關的流量總值,已經增長趨緩。
沒有爆款應用,用戶就無法感受到網絡升級帶來的體驗差異。5G早期宣傳時過於高調,使得用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反而產生了負面情緒,甚至提出了質疑。
這個情緒,也延續到了5G-A的身上。用戶無法理解:“爲什麼5G纔剛剛建設完成,又會出現一個新的代際。設備商是在忽悠運營商嗎?是否存在重複投資和浪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確實是一種過度宣傳的反噬。
用戶層面的反饋,似乎對運營商的決策造成了影響。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但國內真正積極推動的,似乎只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動作明顯要慢一些,帶有一絲觀望的意味。
5G-A在3CC載波聚合的情況下,測速可以達到5Gbps以上。但是,用戶對測速已經不再感冒了,除非有真正的App應用能用到這個速率,否則很難讓他們對5G-A產生剛性需求,併爲之買單。
在速率提升這條路走不通的情況下,移動通信行業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引導市場從流量經營走向體驗經營。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網絡體驗,產生新的消費。
簡單來說,就和飛機賣經濟艙和商務艙一樣。通過專屬套餐或流量包,給高端客戶或特殊需求客戶(直播UP主、遊戲人羣等)提供更高優先級的QoS(服務質量)保障,增加運營商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
通信行業的思路很明確:既然對速率沒有更高要求,那就想辦法解決覆蓋和體驗的問題。一方面,通過信號升格等行動,增強地鐵、車站、機場、隧道等區域的信號質量。另一方面,針對高端用戶,提供有償的優先優化和保障。
這是消費類移動通信市場的一個重要趨勢。在2025年,我們會看到運營商會有更多相關業務推出。
█端側AI
除了差異化體驗之外,消費領域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AI端側應用的爆發,可能會出現相應的爆款應用。
2023-24年,AI的關注熱點主要是大模型。如今,熱度逐漸轉向了應用落地。AI終端、AI App、AI Agent、具身智能,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端側AI爆發可能對通信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邊緣計算和端側計算,也可能是流量增長,或者是智能體通信流量的增加。通信如何服務好端側AI,如何實現數據高效入雲入算,都值得深入研究。
消費側的5G新通話、5G消息等新型業務,現在也在緊密擁抱AI。尤其是5G新通話,以前是簡單的視頻音頻通道傳遞,等DC通道標準和產業成熟(大概率今年)之後,會有更多AI類新通話業務(例如AI智能助理、AI客服等)落地。可以關注一波用戶反饋。
目前來看,消費類領域如果真的會出現爆款應用,那麼,很可能是AI類應用。終端形態不侷限於手機,也可能是具身智能(機器人)或其它智能體。AI時代真的來了,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了。
█集羣網絡
AI對通信的影響,在用戶側體現在無線技術上,在覈心側則體現在有線技術上。或者說,體現在光通信上。
這個趨勢在2023年AI剛爆發時就已經顯現。去年的總結文章中,小棗君就已經提到過。
AIGC大模型的訓練,依賴於算卡集羣。而算卡集羣,對超高速率(800G、1.6T)光通信有着強烈需求,直接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爆發,也使得SerDes、硅光、光芯片、DSP、相干光、CPO/NPO/LPO、空芯光纖等光通信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
如今,隨着大模型參數規模的持續增長,算卡集羣也從千卡級走向萬卡級、十萬卡級。傳統的單數據中心集羣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開始需要多個異地數據中心,共同組成更大的算卡集羣。
這使得DCI(數據中心互聯)相關的長距離光通信迎來了機遇。國內骨幹網400G升級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後續正在加緊研究1.6T的相關解決方案。
AI,將是高速率光通信技術的主要推動力量。相關產業的市場價值仍然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網絡智能化
網絡賦能AI,AI也反向賦能網絡。
最近這幾年,所有的設備商和運營商都在研究如何引入AI,對現有通信技術進行性能提升。
大家都知道,現有通信技術已經無限逼近香農極限。除了在頻段資源上和信道數量上做文章之外,我們已經很難進一步提升網絡速率。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使得網絡架構越來越複雜,也給運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AI的出現,有可能會給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突破口。目前,在無線資源管理、網絡規劃優化、業務分析預測、故障排查處理等方面,都已經出現了AI智能改進的案例。AI可以幫助提升網絡的性能,簡化網絡的運維,提升效率,削減成本。
部分公司,也提出了通信大模型和網絡智能體,試圖通過這些技術,幫助運營商更好地管控網絡。
2025年,相關網絡智能化的應用,應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及。網絡自治,將會加速邁入L4階段。
█新質互聯網(IPv6+)
在網絡層,值得一提的是以“IPv6+”爲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也叫新質互聯網。
“IPv6/IPv6+”的升級改造,已經持續了一定的時間。普及率正在不斷提升,但用戶側似乎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感知。
如今,基於“IPv6+”技術底座的新質互聯網,同樣也把AI入算、算內、算間等場景,作爲自身的服務目標。整個互聯網過於龐大,技術代際升級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此外,衛星星間互聯,也被視爲新質互聯網未來的主要場景之一。就如同前面所說,一是服務AI,二是服務泛在連接。
█50G-PON
在光纖寬帶領域(有線接入網),我們需要關注的是50G-PON。
去年這個時候,我曾經預測了50G-PON將會出現試商用。我的預測是沒錯的,但試商用的規模比想象中小。究其原因,還是和5G-A一樣,來自用戶側的需求不夠強烈。當然了,產業鏈的成熟度不足,也是一方面。
2025年,相信50G-PON會有更多的商用。除了家庭用戶之外,50G-PON可能會在園區網絡等B端G端市場有更多的應用。
在固網通信這塊,相關產業鏈提出了F5G-A的概念,但目前看不是很深入人心。
除了50G-PON,Wi-Fi 7去年也全面進入商用了。但因爲6GHz頻段限制的原因,這個技術無法體現出和Wi-Fi 6/6E的差異,並不算成功,前景暗淡。相比之下,國產協議(例如星閃)和新型的私有協議(無網通信),反而值得關注。
█專網通信
再說說B端市場。
5G/5G-A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對於C端用戶並沒有產生什麼吸引力。但是,在垂直行業場景,尤其是工業製造、車聯網等對網絡性能要求較高的場景,還是很有意義的。
2024年,小棗君參加了很多次“5G山海行”調研活動,參觀了很多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是盈利良好的大中型企業,有資金也有技術,信息化基礎比較紮實,也能夠hold得住數字化轉型這個艱鉅的任務。
但是,數字化轉型並不僅是少數頭部企業的任務,而應該讓更多的企業共同參與進來。這就涉及到相關ICT解決方案的低成本和可執行性、可複製性。
行業場景實在太過複雜,就算是同一個行業,不同企業之間也難以進行方案的簡單複製。這是困擾大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問題。未來幾年,這個問題估計還將持續下去。
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專網通信是有需求的。 但是,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企業並不想讓運營商主導自己的專網建設和運營。
專網和公網不一樣。公網涉及到整個城市,肯定需要一個公共運營商來主導網絡建設。專網就一小塊區域,且屬於企業的私有區域,就好像是我們家一樣,能用Wi-Fi,就不太想讓運營商進來摻和。這裡面既有成本的因素,也有數據隱私的因素。
搭建和使用通信網絡,必備三要素:設備、頻率資源、工程(安裝和運維)。
對於企業來說,設備可以直接找設備商購買,工程的話,能提供服務的公司也很多。唯獨這個頻譜資源,只有運營商有。如果用免費頻段,限制和衝突又太多。
所以,這幾年,大家都在關注專網頻段的問題。如果專網頻段直接授權給企業,會對運營商造成影響。對有一些運營商來說,本身對產品和方案也不夠了解,既然每次都是帶着設備商去談,那人家企業爲什麼不直接找設備商?
這對運營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看政策是否能夠做出改變。
█RedCap
說說物聯網市場。
物聯網市場經過前幾年的一波洗牌,目前技術發展路線已經變得相對明確。Cat.1的崛起,說明了成本對於市場份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物聯網的數量規模太大,用戶對模組成本非常敏感。只要價格便宜,只要網絡覆蓋滿足要求(Cat.1直接複用LTE網絡),用戶就會願意選擇。
RedCap是基於5G的裁剪,是5G青春版。整個行業對RedCap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目前看來,RedCap的成本將進一步下探到150元以下,甚至100元以下。如果到了100元以下,RedCap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對於運營商來說,RedCap的廣域連片覆蓋,也是他們建設5G-A的動力之一。至少中國移動是這麼想的。在不少城市,中國移動都已經初步實現了RedCap的連片覆蓋,滿足垃圾清運、安防攝像頭等廣域覆蓋場景的需求。
2025年,將是RedCap商業化的關鍵一年。
前面也有提到,物聯網領域,無源物聯(P-IoT)也值得關注。這個在倉儲物流、商超消費場景有潛在的市場需求。
█通感一體
除了在既有場景上提供更強的服務能力之外,通信也在努力尋找新的應用場景。通感一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受低空經濟產業崛起的影響,通感一體目前有很高的關注度。通感一體的本質,其實是通信網絡的功能拓展。通信不再僅僅是通信,而是增加了感知的能力。說白了,就是通信與雷達的結合。
這開拓了一個非常廣闊的新領域,一下子多了很多的應用場景。低空經濟只是通感一體的一個維度。通感一體,還可以用於車輛、船舶的感知,橋樑的形變監測,等等。
站在低空經濟的角度,通感一體的飛行器監測作用,也只是一個方面。低空飛行器進行飛行,需要大量的基礎服務,除了雷達感知之外,還有低空通信、低空控制、導航指引等。
所以,業界提出了“四張網”——“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這一下子,就把故事給說得更大了,市場規模和應用場景也一下子變得很多。
通感一體是一個新領域。通信和雷達雖然都是基於無線電磁波,但畢竟屬於不同的技術體系,所以兩者融合的話,還有很多技術和產業化方面的挑戰。但是,這種融合和擴展,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很可能會給通信再帶來一段長時間的繁榮。
█ATG
通感一體,除了功能擴展之外,本質上也是“泛在通信”這個大框架的組成部分。
簡單來說,通信的終極發展方向,除了性能越來越強、功能越來越多之外,就是網絡無處不在。在宇宙的每個角落,只要有人類的活動,就需要實現網絡覆蓋。這就是“泛在通信”。
低空經濟、通感一體,是面向低空。然後,中空、高空以及太空,也要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面向高空,主要是民航飛機的網絡連接,我們可以關注一下ATG(地空通信)。
2024年運營商在ATG方面其實是有很多動作的,一方面推動進行飛機的機型改造以及認證,另一方面,也在針對重點航線進行沿線ATG基站的佈設。
相信2025年,運營商在ATG方面會有一些重要的發佈。
█衛星通信
說到泛在通信,當然必須要提到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尤其是高通量衛星以及低軌星鏈,已經熱了好多年了,而且熱度持續不退。
馬斯克的星鏈搞得風風火火,我們就更加關注國產星鏈的動態。過去一年,衛星通信的一個熱點是常規手機直連衛星通信。華爲等品牌推出的相關業務,吸引了公衆的廣泛關注。天通衛星等服務提供商,也大大地刷了一下存在感。
不久前,中國星網終於開始正式布星,還是值得關注的。國產星鏈國家隊開始行動,但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能不能複製北斗的成功,還有待觀望。
我們在地面通信上有優勢,但星鏈和地面通信網絡有極大的差異。我們在商業化、潛在用戶、市場規模、發射成本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距,任重而道遠。
星鏈的意義,其實不僅僅是在特殊情況下提供應急通信。它本質上是多功能網絡,具有泛在覆蓋的能力,通信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空間上進行佈局投入,佔據空間位置和頻譜資源,是非常必要的。
我個人還是比較希望看到中國商業航天的崛起。想要在星鏈這個領域做大做強,還是應該多扶持民營企業。簡單來說,衛星領域也需要類似華爲這樣的企業。
█最後的話
通信領域值得關注的技術還有很多,例如量子通信、語義通信、智能超表面,等等。我覺得這些技術還需要一些時間,在2025年,估計較難看到非常顯著的進展。
2025年,通信行業將繼續在摸索中前行。川普上臺之後,各個方面的不確定性都會大大增加,黑天鵝事件出現的概率也會大幅增加。
通信行業的整體局面不容樂觀,但AI這個重要的機會,絕對不能錯過。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拓展,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這麼多條路,希望能夠走通那麼一兩條,給久旱的行業帶來一點甘霖,也給我們從業者帶來一些希望。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保住工作,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