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讀|“收函率1/20”,問題公司遭遇退市率詰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報道
雖然距離"430"年報節點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2024年上半年也即將畫上休止符,但兩大交易所對A股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的質詢並沒有放慢的節奏,其反而維持着持續高壓的態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僅6月3日一天中,就有包括朗源股份(300175.SZ)、聯建光電(300269.SZ)、中創環保(300056.SZ)、超越科技(301049.SZ)、恆信東方(300081.SZ)等多達9家滬深兩市公司收到監管層發來的年報問詢函。
進一步統計則發現,今年以來,A股公司年報的“收函率”已經顯著提高。大約每20家上市公司,就有一家公司年報遭到問詢。
而隨着監管年報問詢的“火力”不減,經營不善或治理問題突出的ST、*ST類個股,近日也出現大面積殺跌。
截至6月4日收盤,Choice數據ST板塊指數報915.36點。5月以來,該指數已經累計下跌約19%,且已經跌破了自2012年12月以來的新低。
年報問詢九連發
回顧歷年問詢情況,6月3日當晚遭遇問詢的九家企業,有多家企業已經連續多年成爲財務數據合規所關注的重點企業。
其中,恆信東方(300081.SZ )、中創環保(300056.SZ )兩家公司,均自2017財年以來連續收到7封問詢函,可謂是年報問答專業戶。
從問詢內容來看,恆信東方被重點關注了公司2023年的一則會計差錯更正信息,包括修改營業收入統計方式導致財務數據大幅波動,以及公司連續四年虧損的事實;而中創環保則被關注公司財務報表並表企業頻繁變動,以及經營利潤、償債能力不斷惡化的事實。
其他一同遭遇年報問詢的企業中,聯建光電(300269.SZ)自2018財年以來,已經連續6年財報被問詢;捷成股份則爲自2019財年以來,合計5年收年報問詢函。
其中,聯建光電再被問及連續多年持續虧損的問題,包括其投資性地產、存貨減值跌價準備偏少,貨幣資金不足等問題;捷成股份則重點被關注銷售收入,成本等確認方式,大額預付款的由來,存貨的高企等問題。
而從二級市場的情況來看,前述股票較多在問詢函後遭遇重創,其中包括朗源股份(300175.SZ )、恆信東方、聯建光電、超越科技(301049.SZ)等被問詢公司,截至6月4日收盤均出現20%跌停。
綜合來看,年報問詢函“一箭九發”,雖然問詢落腳點各有千秋,但同樣劍指數個連續多年財務存疑的“A股不死鳥”,其傳遞的信號較爲明顯。
4月12日新“國九條”頒佈以來,監管層努力藉助各種手段強化市場認知,通過行政手段,一方面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一方面及時提示風險,避免投資者在“績差股”,“造假股”流連忘返,繼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投資損失。
統計數據顯示,“新國九條”發佈以來,約4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其他風險警示ST;56家上市公司被實施ST疊加退市風險警示,即被*ST;另有33家企業發佈了可能被終止上市的公告。
年報問詢範圍針對性均擴大
另據Choice數據及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3月14日深交所對*ST佳沃(300268.SZ)發佈首份年報問詢函開始,到6月3日截止,兩市交易所累計已經對268家公司發佈了年報問詢函。
也就是說,今年,約每20家上市公司中,就會有一家收到年報問詢函——且仍不斷有公司正在收到年報問詢函。
與此同時,績差股,小市值企業,也成爲年報問詢關注的重點方向。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前述年報收函企業中,“ST”、“*ST”等個股多達71家,其佔到整體風險警示類個股的約40%左右。同時,被年報問詢企業平均市值約45億,約170家年報被問詢企業總市值不足30億元。
而從年度業績來看,共184家收函企業2023年財年出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其佔整體收函企業比例約68%。
不僅從問詢的標的,範圍,還是針對性來看,監管層都致力於通過各類行政監管措施,加速A股加速優勝劣汰。
從年報問詢方向來看,除財務記載真實性受到重點關注外,業績異常下滑或者連年虧損的原因,業績被出具非標意見等財務報告注意事項被連番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市值小,業績差被問詢企業的羣像,但並不代表年報問詢函不會光顧大企業。
比如市值接近2600億的牧原股份(002714.SZ),於今年5月12日遭到年報問詢。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貨幣資金大量受限,應付賬款與其它應付款高企背景下,長短債同時高企的原因,受限資金的風險以及債務償付資金籌措的方式等;還要求公司說明生豬價格持續低迷情況下,對公司經營的影響等。
另據記者統計,包括除牧原股份外,宋城演藝(300144.SZ)、深天馬(000050.SZ)、冀東水泥(000401.SZ)、本鋼板材(000761.SZ)、海力風電(301155.SZ)等百億市值“績優股”,也因爲2023年行業環境變化,企業盈利變臉,從而受到交易所的重點關注。
而隨着年報監管日趨嚴格,針對財務虛假記載或財務差錯的執法力度也在不斷增加。5月以來,各地監管局合計向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發佈53次警示函,而其中絕大部分警示函爲追溯公司業績預告出現大額更正,或業績預告相對年度報告大幅變臉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