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億銀行理財迎變局 中小銀行加速轉型或專攻代銷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一則“山東、重慶、湖南等省份多個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收到監管下發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未成立理財公司的銀行,理財產品不能超過2021年8月底餘額,這樣的窗口指導要求一直都有,並非這次提出來的新要求,也不是對部分省份的銀行提出的。
理財市場未來如何變化?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是否將無法發行理財產品?業內對此存在較大分歧。
浙江某農商行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直言:“農商行的理財業務管理能力較差,存在無序競爭,當然不排除個別農商行做得不錯。在這樣的整體情況下,如果政策要‘一刀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後可以做代銷,做代銷一樣能做好。”
監管收緊理財公司牌照 嚴控表外風險
就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的消息,有媒體報道稱監管部門已在內部下發通知。《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河南某銀行人士,其表示並未收到這一通知。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存續理財產品共3.98萬隻,存續規模26.8萬億元。
從理財市場來看,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宣佈“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亦有一些小銀行正在陸續暫停理財業務。
華寶證券研究團隊指出,目前已成立32家理財公司,國有行和股份行均已設立理財公司,因此本次整改對象主要是未設理財公司的城商行、農商行理財業務,目前約有218家城農商行存續理財業務。
華寶證券研究團隊指出,目前已開業的理財公司中,合資理財公司的規模在百億級別,其他理財公司的規模在千億及以上,部分理財存量規模較大的銀行機構,如上海農商行、成都銀行等仍有較大可能獲得牌照批覆,而部分理財存續規模較小的銀行或將加速轉型,由產品發行向全面代銷轉變。若後續政策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執行,即在2026年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全部清理完畢,那麼在目前存續的3.2萬億元市場份額中,排除部分可能最終成功申請到牌照的頭部城農商行機構,預計將有2萬億元左右的市場份額可能會轉爲代銷現有理財公司或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產品,對於已拓展較多城農商行代銷業務的理財公司而言,可能具備了較大的先發優勢。
中金公司認爲,考慮到資管業務對於資源投入和風險管理具有較高的要求,監管對理財牌照數量的收緊體現出其對銀行表外風險管控具有審慎的態度;大多數規模較小的中小銀行機構目前可能尚不具備完善的投研能力與風險隔離能力,過多發放牌照反而可能導致影子銀行風險進一步發生。
中小銀行發力代銷業務 打造“金融產品超市”
資管新規要求“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覈算”,對理財業務風控管理的寬度和精度都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受限於經營範圍原因,中小銀行在資金端面臨大型銀行擠壓,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數字化風控建設、精細化程度不高,管理能力相對較差。
未來,中小銀行將如何開展理財業務?
董希淼指出,對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成立理財公司難度較大,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窗口,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產品經理和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將自身打造成爲“金融產品超市”,努力搶佔財富管理大市場的先機。
對此,董希淼建議,從自身能力出發,積極爭取基金代銷、保險代理等業務資質,將自身打造成爲“資管產品超市”。爲確保代銷業務的健康穩定發展,農商銀行需制定內部標準,遴選與本行互補的其他金融機構具有競爭力的優質產品作爲本行產品的重要補充。同時,做好風險隔離,既擴大財富管理業務規模,又提升自身財富管理能力,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
在代銷方面,普益標準認爲,中小銀行發展理財代銷業務的好處在於:第一,進一步豐富了理財市場與客戶之間的連接通道和連接方式,提升了理財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市場供需機制更爲完善;第二,中小銀行作爲產品的代銷方,可以對代銷產品質量進行把關,挖掘產品要素信息,提升市場透明度,起到保護投資者的作用;第三,中小銀行投研能力較弱,發展代銷業務可以在有效規避自身能力短板的同時,共同分享理財資管市場新“藍海”,充分利用客戶資源,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金公司預計,未來理財市場還將出現兩大變化:一是與中小銀行合作緊密、金融科技能力較強的銀行機構,其有望快速建立跨行代銷合作,以滿足中小銀行的代銷訴求;二是投研能力較強、產品譜系廣泛的理財機構,良好的業績表現有利於提升跨行代銷競爭力。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