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鯨鯊野放2度擱淺全身是傷 海生館:與生命拔河

▲3月時,2號鯨鯊已接近海生大洋缸體的最大負荷,10日海生館進行野放。(圖/東森新聞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月召開記者會指出,國立屏東海生博物館自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引進3尾漁民誤捕的鯨鯊,進行圈養教育展示,但海生館應迴應世界趨勢,不再圈養鯨鯊。其中「1號鯨鯊」於2007年3月因體型過大進行野放,但下落不明;「3號鯨鯊」2007年5月因病死亡,10日野放的是的「2號鯨鯊」。

由於2號鯨鯊3月時,身長已達6公尺、體重約2噸,已接近海生館大洋池缸體的最大負荷,在水缸尾鰭不斷碰撞、磨擦缸底礁石及缸壁,致下葉反覆受傷,大面積肉芽組織增生,海生館後來同意野放,10日清晨4點30分在屏東竹坑野放。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前往關心,看到鯨鯊擱淺2次,第3次才野放成功,痛批生館的野放作業不周延,以後沒有資格再引進新的鯨鯊。

朱增宏質疑,海生館要做鯨鯊教育宣導及研究,但1篇研究論文也沒有;此外更有保育人士質疑海生館野放受傷的鯨鯊回大海,是殘忍行爲。面對動保團體的批評,海生館委經營海景公司表示,海生館人員已籌備2年,而3只鯨鯊在海生館這幾年,至少有500多萬人次聽過鯨鯊保育宣導的解說。

協助執行作業的海洋大學鯨鯊研究小組博士徐華遜說,2號鯨鯊因圈養8年,繞圈遊的習慣行爲太深化,因而發生2次擱淺,第1次情況較不嚴重,第2次整尾擱淺到岸邊生命跡象微弱,直到第3次野放拖到離岸4浬的海中時,已全身是傷,但追蹤器已經取下,作業人員也無法確定野放情形

海生館人員李展榮說,鯨鯊2度擱淺遍體麟傷,擱淺時又在陽光下曝曬1個半小時,身體非常虛弱,所以回到大海後的存活率不能說很高,但野放比不野放的存活率要高。而提到引進新鯨鯊在館內水缸圈養,李展榮表示目前關於鯨鯊引進規則漁業署仍在草擬階段,未來將依照政府規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