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Young 2024】「藝術永續感」陳聖文:透過創作發聲、感動他人,我希望自己是那樣的光芒

1993年出生的陳聖文,自大四開始關注臺灣的環境與生態,以山林撿拾到的廢棄物作爲最初的創作媒材,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圖/林科呈攝影

陳聖文以針線爲媒介,串起自身與環境。1993年出生的他,自大四開始關注臺灣的環境與生態,以山林撿拾到的廢棄物作爲最初的創作媒材,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從小學開始接觸針線拼布就喜歡上解構舊物再重新建構的過程,但成爲一個以此爲創作媒介的專職藝術家對他來說,卻是全然誤打誤撞的意外。

登山小白誤打誤撞走上藝術之路

陳聖文大學就讀平面設計系,到了大四,他發現對於平面設計「摸不到、感受不到質地、不是透過自己的手去完成」的全電腦工作模式熱情有限,在製作畢業專題暇餘之際重新拾起了孩提時代的針線樂趣。

他在畢展巡迴的時候認識了「淨愛高山」淨山團體,意識到設計與創作是可以用於商業之外的社會關懷,「同時回到我自己創作的可能性,如果我把我的刺繡拿來結合環境議題,或是拿來服務議題,會不會是一種可能?」這個全然的登山小白就展開了他的藝術百嶽之旅。

陳聖文在畢展巡迴的時候認識了「淨愛高山」淨山團體,意識到設計與創作是可以用於商業之外的社會關懷。 圖/陳聖文提供

創作如登山

「或許大家看到的都是最後顏色繽紛、型態栩栩如生的作品,但我享受的是創作的過程,跟登山很像,踩到泥濘、攀爬岩石、被絆倒甚至受傷想放棄,但最終的景色,也只有自己的雙腳一步步走上去纔看得到,也因爲這樣纔會格外有意義。」陳聖文覺得,針線穿梭這種規律性的身體勞動和登山專注步伐的感受相近,「最後的風景和作品都不是重點,中間的過程會引領我靜下心來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藝術創作對陳聖文來說是靜心的過程,後續也透過線材的編織發表了「萬事生降於哀慼,但非死灰」1:1尺寸的鯨魚作品,亦在疫情間創作一系列探討人類經濟發展與土地污染的「彩虹橋系列」,持續注視着人作爲生物跟環境之間應該要擁有的連結。

雖然陳聖文從小學開始接觸針線拼布就喜歡上解構舊物再重新建構的過程,但成爲一個以此爲創作媒介的專職藝術家對他來說,卻是全然誤打誤撞的意外。 圖/陳聖文提供

吳明益作品的跨界啓發

這是500Young藝術類獎項首度頒發給互不相識、屬於不同創作領域的藝術家與領路人。陳聖文其實並不熱衷閱讀,卻特別能融入吳明益的書寫中。「他的文字沉穩卻親切,溫柔但有重量。」陳聖文說,「我能很共感他作品裡的情緒,在看似晦暗不明的世界裡總是有光芒持續在閃耀,這些光芒特別深刻也特別重要。」吳明益和他的創作也都聚焦臺灣,「老師透過文字表達他對臺灣的關注,而我是透過針線,透過我的行動去關注這個地方。」

對陳聖文來說,這也是他對於當下的答案:「我感受到人類在都市環境中、揮舞着進步大旗的社會脈動底下,好像一直走向危險的邊緣;但你還是能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有很多人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很小的理想在付出很大的努力;這些事情讓人深刻,透過創作發聲、感動他人,我也希望自己是那樣的光芒。」

陳聖文其實並不熱衷閱讀,卻特別能融入吳明益的書寫中。 圖/林科呈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