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56朵花,56族服飾合影要怎麼拍才更美好?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其實這是一篇跟服飾關係不那麼大,但是跟企劃關係不小的文章。沒錯,我就是想說,要拍好類似“56個民族56朵花”的各民族服飾合影或陣列,更加需要的不是服飾知識,而是專題企劃能力。
1
誕生於80年代的「56個民族56朵花」
和很多人的印象相悖的一點是,56個民族格局並非新中國建立之初就有形成的格局,而是80年代纔有的概念。類似《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類明確寫出民族數量的歌曲,以及相關的藝術作品(雕塑、畫作等),都是80年代纔開始誕生的產物。
△ 春晚上表現多民族的節目圖片
自有中國開始有“民族”一詞開始(一般認爲首次出現是在1899年梁啓超的《東籍月旦》,普遍使用是在1903年後),將中華大地上的人民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劃分,如民國有漢、滿、蒙、回、藏“五族”(另有僞滿提出過的漢、滿、蒙、朝、日五族,須予以區別),當時所用的五色旗也是由此而來。
△ 五色旗
△ 五族共和
顯然“五族”不涵蓋所有民族(雲南當地就提出過七族概念,即添加了夷[彝]、苗二族),是當時孫對民族認知缺乏瞭解導致。而蔣則提出了“國族同源論”,稱“漢族”爲“國族”,而其他少數民族爲“宗族”,將他們視作漢族的旁支,並強行進行同化改裝,與孫的“五族共和”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否定了民族講的平等自由,迴歸到了“一民族之專橫宰制”的局面(跟咱們現在的一些網民主張倒是很像)。
新中國成立後,也開始了民族識別工作。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當時全國自報族名有400多個,這也是網絡上很多人所說的建國初有四百多個民族的由來。但民族識別並非你報甲他報乙就能把你倆算成兩個民族,所以就派出了一批小組去各地調查研究,識別民族,也識別族羣然後併入到已識別的民族中去。
△ 1950年代,民族訪問團在雲南
最終在1954年前,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1964年前又確立了15個少數民族,此後,珞巴族在1965年被確認、基諾族在1979年被確認。至此,我們所熟悉的55個少數民族都被確認。
而後1986年的《關於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情況報告》和1987年的《民族識別和更改民族成份工作已基本完成》,宣告56個民族格局被完全確立(而後在這個層面上是不會增加單一民族了,怎麼炒作“第57個民族”都是無濟於事的,另見《》)。我不知道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出生在哪一年,相比不會距離這個年份太遠吧,可見“56個民族”這個概念其實很年輕。
爲什麼我們要釐清這個時間線呢?因爲這有助於我們去了解在不同時間段的人們所見到的多民族局面分別是什麼樣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爲什麼那樣表現“民族團結”或“民族多元”這些題材的。
比如,我們看到一些年代相對久遠的作品裡,其實只能看到一部分民族,那是因爲當時識別的民族並不多,且由於民族識別工作還是進行中,並不強調數字。
△ 1951年宣傳畫
△ 1955年宣傳畫
△ 1961年宣傳畫
△ 1962年宣傳畫
△ 1964年宣傳畫
△ 1974年紀念郵票
還有很多人詬病的漢族不穿“漢服”的問題,且不說漢服本質上是21世紀產物,而是當時這類合影的C位“工農兵”一定程度上已經代替了漢族的角色(見《》),並且還是有大量畫面裡是有穿着傳統服飾的漢族(很多人自己沒見過就當不存在),只不過穿的是比較樸素的大襟衫、對襟褂子之類,以及經過改良的襖裙和部分帶有戲曲色彩的古裝(見《》),哈。畢竟,當時的人們無法穿越到21世紀來討好現在網民的口味。
△ 1958年宣傳畫(漢族穿着傳統服飾)
△ 1974年宣傳畫(中間爲工農兵,其中一位穿傳統服飾)
△ 1974年宣傳畫
△ 1961年宣傳畫
這裡提一下,禮服化的改良襖裙(見《》)其實在不僅僅作爲漢族服飾的代表,還會在早期一些世界團結的宣傳畫面裡代替中國的角色。
△ 1959年宣傳畫
△ 1960年宣傳畫
2
國家隊怎樣展現「56個民族」?
有了“56個民族”這個概念後,也的確出現了一些全景式展現多民族風采的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199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
△1999年《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
毫不誇張地說,後來的56個民族素材幾乎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尤其在多支系民族選擇代表性服飾的時候,往往都會參考這套(多支系民族要怎麼展現自己的代表性服飾,這是另一個比較複雜和糾結的話題)。
△ 根據郵票再繪的56個民族形象
△ 參照郵票再繪的56個民族形象
從企劃的角度去看這套郵票,有幾點設定使得它即便畫風不討很多人的喜歡,依然獲得了匹配它《民族大團結》標題的成功——
①一男一女(構圖均衡);
②載歌載舞(風格動感);
③民族道具(細節豐富)。
這套郵票屢被仿畫,並且在全景閱覽的情況下怎麼排列也不會顯得凌亂,就基本奠定了它的成功。
不過以歌舞的形式展現不同民族服飾/風采的習慣由來已久,1962、1963年發行的民間舞蹈主題郵票便是如此。限於當時的印刷水平,60年代的這批郵票畫風更爲簡潔,以色塊爲主,人物之間的動作和走位也相對簡單。
△ 民間舞蹈郵票
“載歌載舞”並非是很多人眼裡所認爲的,只鼓吹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以上舉例的郵票裡都有漢族歌舞,且80-90年代出過一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書籍,裡面的漢族舞蹈也是佔大頭的(不能因爲自己的井口只能看到一方天空而認爲其他天空不存在吧)。
△ 兩款郵票中漢族是不同的歌舞
而是因爲“歌舞”是民族服飾出現的絕佳條件,尤其隨着經濟水平增長,民族服飾的穿着場景其實是越來越稀缺了,不爲看客提供一個合適的理由,會顯得十分影棚,還是那種空蕩蕩的影棚。很顯然,芭莎的那套圖缺少這類的規劃,即便加了十分具有海報元素的文字,依然壓不住畫面本身缺乏內在的一致性。
△ 芭莎雜誌
此外,歌舞也是慶典的重要元素,基本上需要集中56個民族的場景都是希望表現中國文化多元、欣欣向榮的,不論是宣傳畫還是郵票都偏愛採用多民族歌舞的形式,也是從80年代開始畫面上會有意完整展現的56個民族。
△ 1959年紀念郵票
△ 1959年宣傳畫
△ 1961年宣傳畫
△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週年》紀念郵票
除了歌舞,傳統體育也是相對比較偏愛的題材,也可以達成我們前面提到效果。
△ 傳統體育相關宣傳畫、郵票
網絡時代裡,我比較有印象的是一個短視頻作者費青,花了近1年的時間去拍攝自己穿着56個民族的視頻,我們拋開她的服飾正確與否不談,只看她的創作方式。
費青的方式類似“旅拍”,是非常適合個人展現的方式。
△ 費青創作的56民族服飾
旅拍的切入角類似於“他者”,觀看者明顯看得出這位作者是在體驗,作者和觀看到視頻的人一樣,都只是是民族服飾的賞玩者,而非擁有者。這種拍攝方式有比較明顯的視覺衝擊力,滿足觀看者的獵奇感(中性),具有不錯的傳播度。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除了她選擇的服裝很多有值得商榷以外,她的“旅拍”幾乎完全脫離原生態,不深入展示民族習俗,難免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不過個人創作者能調用的資源有限,也是沒有辦法)。
3
如何爲「56個民族」拍好合影?
再回過頭來看芭莎的這期,就會發現問題是類似的,暴露出的絕不僅是民族文化或民族服飾上的不足,而是企劃工作上的缺失。
看得出芭莎所選擇的服裝比那位短視頻作者強很多,服裝的許多細節都表明了它們來自於原生態,而非旅遊景點的試穿裝。當然,芭莎所擁有的財力、能調動的資源,也絕非那位短視頻作者可以相提並論的。至於效果,可能真就還不如“旅拍”讓普通人更感興趣,畢竟民族文化旅遊這件事,我們是有需求有共鳴的。
△ 民族文化旅遊
芭莎的問題是缺失了呈現這些服飾的情境,不論是前面提到的歌舞歡慶、還是傳統體育,又或者是旅遊景區的表演和遊客體驗,這些服飾都是有情境的。但在芭莎裡,我們不知道這些服裝爲何而來,似乎策劃只負責搖人,攝影只負責快門,然後照片就出來了。
△ 芭莎雜誌
情境的缺失,還導致了服飾展現上的無序,你看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祭祀,有人在轉圈,有人在拍大頭貼……要不是類似的清晰度,說是網圖大集合也不違和,因爲沒有內部的一致性。
△ 芭莎雜誌
有人可能要說了,要啥一致性呀,我們就是要這種隨意。那就涉及到一個根本性問題——爲什麼有展現56個民族服飾這個選題?
至少芭莎以外的組織或人做這個選題,是希望展現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多元”可比那句“56個民族56朵花”,“一體”可比那句“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需要看到彼此的繽紛多彩的差異,也需要找到引發彼此呼應的命運共同體。這些用講得都不是很容易,更何況用視覺來表達,那就需要在企劃時做一些前置工作,比如框定一個表現的程式作爲內聯,然後尋找一些與讀者、與觀衆想契合的切入點。
比如旺仔牛奶的民族罐,它的程式其實是很難的發揮的,男性、頭飾、衣領……都是民族服飾相對忽略和難以辨別的部分。
△ 旺仔牛奶民族罐
效果嘛,也明顯,將這些罐子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第一眼就能被吸引被震撼,用這種看起來相似又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來表現“多元一體”。
它和消費者、和觀察者的切入點也很簡單,就是熟悉的旺仔形象和可愛的卡通畫風,大家看了就會感到親切和開心,從而把這種情緒轉嫁到56個民族罐這個選題上。
△ 旺仔牛奶民族罐的完整形象設計
我們其實對自己以外的55個民族都是陌生的,甚至於對於自己的民族都是陌生的,需要從相對普世的情感中尋找抓取人們眼球和情感的切入點。
另一個例子是拍“全家福”的陳海汶。全家福本身就帶有團圓和美的訴求,它用這個意象代替比較玄乎的“民族身份認同”,讓大家從照片裡引發最樸素的情感共鳴。
△ 陳海汶作品
陳海汶的這個系列讓我想到黃慶軍的《家當》,但黃的煙火氣更爲濃烈、如果能按照黃的拍法將不同民族家庭的物件擺出來,哪怕是講衣櫃裡的服飾都掛出來,想必會更震撼。
不過《家當》系列裡其實有一些少數民族家庭的,只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完整穿戴民族服飾的機會已經不多了,而黃的拍法較爲寫實,所以在民族屬性上並不明顯。
△ 黃慶軍作品
黃慶軍的照片再次說明,這種展現多元的主題,一開始的構想纔是最重要的,後面只需要去記錄就好了。不要去預設一張照片,更不要去表演一張照片,因爲真實是最有力量的。
4
芭莎的追求和得失……
芭莎的選題是倒過來的,他們太知道自己的讀者想看的是什麼了,所以這些民族裡只有漢族與滿族,因爲只有這兩個民族都穿了“古裝”……都不說別的,56個民族裡有2個都不在一個時間線上啊,屬於關公戰秦瓊呀!
△ 芭莎雜誌
這是類似當下流量式的做法,因爲會爲雜誌埋單的、會爲這個選題的熱搜貢獻評論的,絕大多數都是年輕的、上網的、關注網絡民族話題的……這個屬於客羣畫像,所以說人家還是企劃了的,只不過企劃的方向不太一樣。
這類似於品牌找明星代言,原本應該是爲了品牌形象,但最終是爲了品牌銷量,於是在流量式的做法下就變成了明星成爲了促銷向粉絲吆喝的櫃姐櫃哥。你說這一樣麼?從最終目的來看,的確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喪失的是品牌好感度、消費者忠誠度等等看起來目前不值錢的東西。
芭莎做這個會有銷量、會有話題度,但它唯獨對於選題本身#中華民族服飾之美#似乎是不夠平衡的。他們的目標受衆想看到的是,有漢服,最好是明制的,少數民族服飾弱化他們所認爲的滿化元素……最好還能有人像《》一樣搞出一點外網的輿論來,所謂讓西八和猴子破防嘛,這樣芭莎就成爲某種程度上的大英雄了。
我和鹿圈圈在知乎說了一下,芭莎這個選題做得不夠好,我舉例了旺仔,她舉例了郵票,結果來了不少人衝上來說“漢服讓你們破防了”……
△ 知乎截圖
等等,旺仔罐頭你們確定看過麼?人家穿的是古裝/漢服啊!
△ 旺仔漢族罐
所以,大家想過沒有,旺仔的這個民族罐雖然有名也也做了漢服/古裝,爲什麼並沒有引發類似芭莎這樣的熱搜效果呢?
有人覺得,真是真人和卡通的區別?那爲什麼郵票裡用大襟衫、對襟衣卻又讓這部分人憤憤不平呢?說到底,他們想要的不是展現56個民族服飾這個選題。做56個民族服飾選題,應該是表現56個民族平等團結,服飾文化繽紛多彩,表現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而不是,讓其他55個民族成爲滿足自己的陪襯、成爲拔高立意的幌子。芭莎似乎是瞭解這些的,所以它做得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56個民族服飾選題,而是某X個民族和另外(56-X)個民族的服飾合輯。
△ 1957年宣傳畫
△ 1989年宣傳畫
芭莎列了很長的顧問或者說鳴謝名單,其實我還看到一些人在網上提到自己幫忙出過意見但我沒在名單裡找到他們(這部分其實反而不少建議很不錯,建議其他單位真心想做這個選題可以考慮一下),然後名單裡的好壞只能決定食材,最後完成烹飪的是芭莎,當然還有擺盤和上菜。
有時候,粗獷地去做56個民族服飾選題也不會特別差,就像黃慶軍那樣,直接走入生活,讓真實成爲力量,看看那些將現代服飾和民族服飾在生活裡自然混搭的樣子,看看那些對於穿着民族服飾依然有殘存慣性的蒼老面龐,看看那些不光鮮、不整潔、不華麗、不復雜的平常之中的民族服飾……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終究和過去不一樣了,巨輪終究會輾過很多傳統,以前需要在宣傳畫中修飾的部分,反而成爲了亟待忠實記錄的珍貴碎片。
△ 1954年宣傳畫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