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曾創造9億產值的捕蝶產業!臺灣為何從蝴蝶王國走向沒落?

陳維壽老師爲同學解說昆蟲館內的蝴蝶標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8/05/23 楊海光攝影)

對於臺灣居民而言,蝴蝶並不是陌生的昆蟲,不只是在山林間,都市也能見到蝴蝶的蹤影,其實臺灣過去曾有「蝴蝶王國」的美名,臺灣國內擁有超過 400 種的蝴蝶,相比於日本僅有 250 種,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許多國家喜愛臺灣的蝴蝶,甚至創造出獨有的「捕蝶行業」,但是爲什麼這個名聲卻漸漸走向衰落呢?

1904年,隨着日本人在埔里展開蝴蝶標本的買賣,臺灣掀起了第一波蝴蝶採集的熱潮。特別是在1960年代,二戰後的蝴蝶加工業再度燃起,臺灣成爲世界蝴蝶市場的主要供應商,贏得了「蝴蝶王國」的美名。

蝴蝶的標本和貼畫成爲當時臺灣國際知名度的重要渠道,而埔里更成爲當年蝴蝶加工業的中心。埔里曾擁有高達47家蝴蝶加工廠商,創造了令人驚豔的經濟奇蹟。這些彩翼美麗的蝴蝶不僅改善了數萬個以蝴蝶爲生的家庭生計,也爲當時窮困農村帶來了新的財源。

在50至70年代,臺灣各地蝴蝶的出口總數高達上億隻,外銷總值超過3000萬美金,成爲全球第一。然而,這段輝煌歷史也隨着時光的推移而逐漸轉變,人類的開發活動、土地過度開發,以及外來生物的入侵,迫使許多蝴蝶失去原本的生存環境。

面對這樣的現實,蝴蝶王國逐漸走向告別。特有亞種的蝴蝶在這樣的環境變遷下絕跡,整個產業也因爲科技發展和環保觀念的興起而逐漸式微。臺灣蝴蝶王國的光華歲月成爲回憶,而蝴蝶的離開,也是對人類開發方式的默默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