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將盒馬、大潤發出售給中糧?官方均否認, 頻現傳言動因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陶力 上海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
3月17日,有消息稱阿里內部基本已確定把大潤發和盒馬出售給中糧,大潤發約預估100億人民幣,盒馬約預估200億人民幣。
“這則信息假得很明顯。”盒馬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很乾脆地表示系假消息。同時,大潤發也表示上述有關出售消息爲謠言。
兩家公司的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目前正在忙於店面的擴張,對區域佈局進行一些調整。就在本週六,盒馬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的真如X會員店也傳出閉店的消息,即將搬遷至桃浦地區。後者開業後,將是上海最大的盒馬X會員店。
騰挪之間,盒馬近期的系列動作包括降薪、員工轉外包等等都成爲“出售”傳聞背後的動因。
加上阿里巴巴對外一再傳達“聚焦主業”,種種因素,加大了外界的猜測。
執行策略,開始搖擺
盒馬之於上海,有着非凡的意義。至今,仍然有很多用戶惦記着,疫情期間全靠盒馬送貨上門。
但今年以來,有老用戶嘆息盒馬變了。
“貨架上好多自營產品,也不知道好不好。這個X會員的權益優惠也開始限額。”上海用戶小楊在感嘆落差的同時,也直言續費沒有意義。
因爲特價也不再是會員的特權。2023年10月,盒馬宣佈啓動折扣化變革,線下門店5000多款商品降價,還設置了“線下專享價”專區。盒馬CEO侯毅表示,未來盒馬的KA商品是市場價7折,自有品牌、臨期商品分別是市場價的5折和3折。在此背景下,盒馬加快了盒馬奧萊店的開店速度。
曾幾何時,盒馬堅定的會員店模式似乎已經被證僞。2023年12月,盒馬取消了會員卡付費業務。根據盒馬披露的數據,上線於2019年的付費會員業務,有300萬會員,每年能貢獻5.88億元的營收。爲何要砍掉這部分收益,盒馬沒有對外解釋。在調高配送門檻後,盒馬又開始在三座試點城市宣佈多款商品降價。
按照盒馬的算法,用戶買到了實惠也就等於賺回了運費。只不過,運營的壓力傳導到了供應商和運營側,品控成爲最大的考驗。畢竟,用戶體驗纔是根本,沒有了體驗也就沒有了根基。
“我在這個行業做了20多年,可以說盒馬的執行標準是最高的。盒馬如果做不好質量和體驗,其他的品牌就更別提了。”一名盒馬老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物流是盒馬的核心,但成本太高也是不賺錢的主要原因。之前,盒馬依靠阿里巴巴的輸血,整個BU績效在內部也可圈可點,一度評分達到4分。從2021年起,阿里巴巴開始要求盒馬自負盈虧,內部開始產生一系列變化。
另有北京區域員工透露,公司從18號開始宣導降薪的,從26號開始實施。一些員工開始轉第三方外包了,陸續在執行。
盈利壓力下,時間不多了
3月6日,盒馬官方了迴應“各地盒馬撤櫃關門”的消息。其表示,由於物業合同到期和個別商場不景氣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全國範圍內會關閉6-7家門店。“我們也正在附近尋找更優秀的物業,承接消費需求。今年盒馬計劃新開70家門店,同時有超過360家門店在正常運行中。”
眼下,盒馬也陸續在長三角開出新店。在外部消費復甦並不理想的當下,想要回到盈利軌道對盒馬來說,至關重要卻也更加不易。傳統商超巨頭面臨的經營困境,早已成爲行業共識卻也難以扭轉局面。閉店,也是斷尾求生的舉措。沃爾瑪、家樂福已不約而同做出選擇。僅2023年,沃爾瑪大賣場業態在中國市場就有至少15家門店關閉。
3月1日,聯華超市發佈盈利警告,預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度淨虧損約爲7.5億元至8.5億元。虧損主要原因來自於安徽、江蘇地區部分閉店產生的損失,以及因市場環境導致零售行業,普遍出現的門店來客下降等諸多因素,導致業績和銷售額有所下降。
獨善其身變得艱難。凱度消費者指數報告指出,大賣場在2023年銷售額加速下滑,在整體市場中的銷售份額降低1.8個百分點。2024年大型業態將繼續面臨巨大的衝擊,唯有通過商品差異化、供應鏈優化、創建特色門店、精細化運營等變革,纔有機會在激烈的全渠道競爭中得以生存。
阿里巴巴已感知到寒意。2024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在財報會議上回應“阿里退出實體零售”傳聞時表示,目前阿里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他們不是核心的聚焦業務,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慮到當前的市場情況,退出可能需要時間去實現。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振臂一呼爲新零售搖旗,言猶在耳。近八年來,新零售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它不僅獲得了大衆認知,也成爲其他巨頭跟進的航向。
而在投資圈看來,此時要找到合適的可接盤對象也非易事。是否只有出售纔是最好的選擇?答案尚不明確。盒馬CEO侯毅在試圖找回初衷,“中國零售業被互聯網帶進坑裡了,先是官網再是商城,然後是B2C、後來又做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最後,又來了一個全面數字化,所有東西都不是圍繞消費者本身創造價值的角度去創新,而是爲了銷售方法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他看來,數字化是個好東西,但數字化解決不了客戶價值的問題,零售業歸根結底要回歸到產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