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李飛飛:中國雲數據庫在很多主流技術創新上已經領先國外

隨着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對創新的鼓勵,中國數據庫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

出品丨自主可控新鮮事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正文共1529字,建議閱讀時間3分鐘

“中國雲數據庫在很多主流技術創新上已經領先國外。”6月29日,在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阿里雲承辦的數字經濟高級研修班活動中,阿里雲數據庫負責人李飛飛表示,雲計算爲數據庫的架構發展開闢了新技術路徑,以及新的商業化場景,讓以PolarDB爲代表的中國雲數據庫得以躋身全球第一陣營。

數據庫與芯片、操作系統並列爲全球信息技術三大件,也是企業IT系統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互聯網、金融、政務、電信、製造等主要行業都依賴於數據庫技術和產品。

過去40多年,數據庫技術一直在迭代,但中國數據庫長期處於“跟隨”狀態。不過,隨着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日漸成爲雲數據庫市場上一股重要的創新力量。

“從全球數據庫頂級會議的錄取論文數據來看,中國數據庫技術創新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民大學明理書院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數據庫專委會資深委員杜小勇認爲,中國有着豐富而獨特的數據庫應用場景,隨着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對創新的鼓勵,中國數據庫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

阿里巴巴率先開拓了中國雲數據庫市場的賽道。2013年,阿里巴巴將最後一臺Oracle數據庫從淘寶核心系統中下線,開始用開源數據庫解決“雙11”等極端流量場景,隨後又扛起了自研雲數據庫的大旗,推出PolarDB、AnalyticDB、Lindorm等產品。

與飛天操作系統的結合,更是阿里雲數據庫獨特的技術優勢,PolarDB等雲數據庫產品可以在高性能的計算、存儲、網絡及安全等下一代雲計算架構上展開創新,從而實現了行業領先。

此外,阿里雲還十分重視數據庫前沿技術研究,併爲此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達摩院數據庫與存儲實驗室。過去幾年,阿里雲數據庫團隊有50多篇論文被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收錄,獲得了近千項國內外專利。

“雲數據庫是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新賽道,也爲中國數據庫企業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機會。”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數據庫專委會副主任李國良表示,與傳統數據庫相比,雲原生數據庫能更充分利用雲計算的潛力。從傳統數據庫到雲原生數據庫,最大的技術變革是資源池化與資源解耦,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彈性、高可用、容器化部署、智能化運維等核心能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指出,中國數據庫產業即將經歷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的轉變。從技術層面看,數據庫將持續與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隱私計算、新型硬件等領域融合進步,向着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智能的目標發展。

PolarDB就是一個典型,從2017年啓動自研,採用存儲計算分離、軟硬一體化設計,成本僅爲傳統商業數據庫的十分之一。經過5年努力,所實現的計算、內存與存儲資源的“三層解耦”架構、多主多寫、基於內存池化的HTAP、Serverless等功能已是全球首創或業內領先的技術。2020年,PolarDB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球服務超400萬企業客戶,阿里雲取得亮眼成績的背後,自研技術是最大的底氣。通過自研,阿里雲實現了數據庫的自主創新與產業突破,同時能夠緊跟行業需求,將客戶痛點需求快速轉化爲產品能力。

據介紹,PolarDB已廣泛應用於政企市場,服務於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全國60%省級醫保信息平臺、中國郵政、中國太保、友邦保險、申萬宏源證券等金融、政務領域的標杆客戶。

“中國雲數據庫在很多主流技術創新上已經領先國外。”李飛飛表示,“PolarDB未來還會不斷基於新一代雲計算架構進行創新突破,持續釋放雲計算的資源池化潛力,讓客戶享受到更多雲原生技術的紅利。”

公開資料顯示,阿里雲擁有國內最豐富的雲數據庫產品家族,雲數據庫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據國際權威機構Gartner年度全球雲數據庫魔力象限評估報告,阿里雲作爲中國唯一的科技公司代表,於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進入領導者(LEADERS)象限。這標誌着中國數據庫40年來首次進入全球頂級數據庫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