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衝擊...建中「人文社會資優班」走入歷史 校長心聲曝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112學年決定停招,最後一屆高二生昨辦成果發表後,正式走入歷史。圖/建中攝影CKPC提供

AI時代來臨,走理工科系的學生愈來愈多,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112學年停招,最後一屆高二生昨辦成果發表後,正式走入歷史。校長坦言,近年來人社班參加人數愈來愈少,原先預計招募30多人,但近年真正參與報告大約僅剩下20人以內,人社班雖消失,但會將相關課程融入校園,讓所有人都能從中關懷社會,「人社班」將換一種形式存在。

建中先前拍板112學年起人社班將不在招生,今年高二生將是最後一屆人社班,昨在校內舉辦成果發表,學生分別選擇主題研究探討,主題包含,臺式應援、選舉、運彩等共13個,分4個場地進行。

學生曾敬堯分享,自己除了研究感興趣主題外,還認識來自各地對人社志同道合同學,雖然未來建中沒有人社班,但還是盼將相關課程留下,讓人社有興趣的學弟妹可以選修。

「很遺憾人社班走不到20屆。」校長莊智鈞感慨,近年來招生人數下降,加上有興趣不符退出,每屆能走到最後不到20個,從集中式轉成分散式資優班,再到如今停辦,經過不少討論,除了環境影響外,過去資優班擁有比較多參訪、研討會資源吸引人,隨108課綱適性教育,這些資源在普通班也能獲取,吸引力就下降。

莊智鈞說,雖然科技AI時代來臨,但人文社會素養仍是每個建中同學需俱備的工具,高一也有一門校定必修課主要是在學習專題閱讀與寫作,鼓勵孩子自主發想,多關懷社會,並對外界發表;很多議題都是與生活處處相關,也希望孩子能與社會保持連接,對他來說,建中人社班並未消失,「而是融入了校園中每一個學生、班級裡」。

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爲,AI科技化時代來臨,學生在選擇未來道路時,都會希望能以較有出路的理工類型爲首選,特別是前三志願學校,但「科技不外乎人文」,人文永遠是科技基礎核心,包含AI設計必須具備人性化,要如何避免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等。

湯志民說,人文社會課程現在已經走入校園,這也是現階段每個學生需俱備,過去人社班大多會以文組學生爲主,但新課綱注重跨域,讓選自然組的學生也可以參與人文社會課程討論,他也鼓勵各校都設置人文社會相關課程,目前也在研究將人文社會討論或課程,與北市AI學習系統結合,更能弱時新課綱中跨域融合。

第11屆人社班、師大附中國文老師許明智分享,可以從研究專題中學到如何思考,也能從這樣思考中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工作面試時口條、應對也更流暢,能夠清楚表達自己。

第8屆人社班、現任北市府副發言人李政軒也說,永遠記得人社班推手之一老師黃春木的那句「希望人社班的同學,在理性批判前,能先有感性的同理心」,也讓作爲幕僚的他時時謹記,保持初心。

今年高二生將是最後一屆人社班,昨在校內舉辦成果發表,學生分別選擇主題研究探討,主題包含,臺式應援、選舉、運彩等共13個,分4個場地進行。記者洪子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