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音樂面臨版權歸屬難題

作爲2024北京文化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市版權局承辦的“數字時代版權創新發展與保護治理”沙龍於9月20日在京舉辦。與會嘉賓就數字化浪潮下,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版權保護與治理所帶來的挑戰話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交流。

國際唱片業協會首席法務官勞裡·理查德在此次沙龍上提出,現在最重要的是AI蓬勃發展之後所帶來的相關風險。“生成式AI正帶給唱片業不小的威脅。AI帶來的是非常高質量的音頻輸入,這會給最原始的原創作品帶來顛覆性挑戰。AI不光帶給創作者挑戰,對銷售市場也是很大的挑戰。”

理查德進一步闡釋,“AI可以模仿你的聲音,模仿你的唱腔。但我們最終推出的唱片作品是銷售到市場上的作品,我們要考慮的就是版權保護。現在國際唱片業協會也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法律手段來捍衛自己的知識產權。”

人們一直認爲,音樂創作是極具創意性的勞動。其實,它也很容易在拆分、重組後,被“剽竊”。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周亞平介紹,音樂的要素就是和聲、節奏、旋律,AI可以把這些要素打碎了整合起來,然後輸出爲一首完整的作品。“使用者把自己對音樂的想法和訴求輸入給AI,AI基於自身的數據訓練和模型設計,可以把它學到各種風格的音樂從不同維度重新整合起來。”

在周亞平看來,AI輸出的音樂作品不能享有版權。“不能把AI輸出出來的東西直接當作作品。即使在它輸出的過程中摻雜了人工干預,使用它的音樂人,也不能將這種輸出當作原創作品。”周亞平說,“假如一位專注於某一風格的作曲家,通過AI拓展創作的領域與風格,啓發創作靈感,在這個基礎上再重新創作,這樣產生的作品才能夠享有版權。”

但是,借鑑與抄襲之間的界定,在實際維權中非常困難。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互動媒體標準推進工作委員會副主席包冉說,大語言模型的基礎訓練機制,便是打碎了重組。“這種重組,是注意力機制進行的話,維權時要回溯其來源,是比較難的。”他說,如何將版權保護機制前置,實現全過程的版權保護,是今天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文/本報記者張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