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成了他們選擇上海的理由|人才安家三年間③

編者按:

城市發展需要人才支撐,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2021年《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意見》制定出臺。三年來,青年人才在上海過得怎麼樣?人才公寓這個“新物種”到底香不香?人才安居政策未來有何新動向?

2024年終,東方網推出系列報道《人才安家三年間》,對話在滬青年、人才公寓運營方及市區兩級政策制定者,全景呈現上海人才安居工作。

東方網記者 項穎知 陳麗娜 馬鑫洋

今年3月,“95後”騎手小哥李博在楊浦濱江的建設者之家開心地領到了公寓鑰匙:“實惠又舒適,讓我更有紮根上海的動力!”約一個月後,在濱江沿岸另一側的科學家社區,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竇世學、劉化鵾夫婦參觀了一層房型隨即考慮預訂:“生活交流兩不誤,功能不輸國外優質社區,非常吸引我們。”11月,上海“青年驛站”平臺正式上線,面向應屆畢業生開放短期免費住宿申請,助他們安心求職……

從科學家公寓、國際人才公寓,到青年驛站、鄉村人才公寓、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近年來上海人才安居保障新動作、好消息不斷,讓越來越多不同類型來滬創新創業的人羣實實在在體驗到了獲得感。

東方網記者從上海市人才工作局獲悉,2021年《市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意見》出臺並明確目標以來,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設籌措人才公寓21萬套,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四五”籌集20萬套人才安居租賃房源的任務。其間,上海累計發放了四批共4億元市級人才租房補貼,覆蓋1.8萬人次。

階段性成果的背後,是市區聯動、市場力量積極參與,共同圍繞人才安居需求不斷提升硬保障和軟環境的用心和努力。

螺獅殼裡做道場

在租房市場,位置優越往往意味着價格不菲。對於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來說,如何拿出品質、地段、服務、租金都滿足人才需求的保障性安居空間,是很長一段時間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難題。

今年9月,緊鄰71路公交起點站、出門即是外灘“C位”的“和光寓”人才公寓正式揭牌,主打月租四五千元的一居小戶型,成爲中心城區突破土地資源稀缺瓶頸的又一次創新嘗試。

這幢公寓所在的中山東二路8弄3號早年前身是外灘的一座氣象信號塔,後來曾是洋行堆棧的聚集地見證過近代商貿興起。上世紀80年代末,這裡打造起國際化酒店對外經營,至今外牆仍可見富有歷史感的浮雕圖案。近年,它作爲存量商務樓歸屬於百聯集團,受房屋性質制約其總體利用率不高。

商務樓改造而成的外灘人才公寓

爲解決黃浦人才住房緊缺難題,在市、區人才工作部門協調推動下,中山東二路8弄3號2幢通過相關政策獲得了保障性租賃住房認定。百聯在過去一年按照住宅修繕工程要求對其進行了整體結構調整、消防改造和室內裝修。一座既新潮又帶有海派文化韻味、開窗可觀外灘風景的人才公寓由此誕生。

負責公寓運營的張玉永領着記者參觀了一番,每一套戶型結構、傢俱定製都不盡相同,盡最大可能在歷史建築基礎上巧妙規劃充分利用空間。她介紹,百聯旗下的逸刻、第一醫藥等業態也將成爲公寓配套的一部分,發揮優勢將更多的優質品牌資源納入進來爲住客打造便利舒適的生活圈。

在整個黃浦區,像外灘和光寓這樣處於市中心地段、高品質、高顏值,拎包可入住的稀缺性集中供應項目已有15個,可謂“螺獅殼裡做道場”。

黃浦區房管局透露,未來將繼續拓寬房源籌措渠道,全力以赴爲不同層次、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解決住房安居問題,讓人才公寓成爲黃浦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總部經濟主陣地的有力支點。

多措並舉、不拘一格

如何讓剛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年輕人,找到各種類型適合自己的房源,同時還能以相對實惠的價格住進來?爲了幫助海內外來滬創新創業的人才安心度過最初的“適應期”,上海各區都推出了不少優惠或“限免”政策。

以長寧爲例,區人才工作局介紹,目前符合條件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可以獲得1-3個月的免費住宿,免費期滿後還可以享受入住市區兩級人才公寓、留學生公寓的專項支持等政策。如果是畢業於全球排名前100大學的來滬留學生,即使暫未在上海落實工作也可以申請,獲得最長12個月、最高4.5萬元的房租補貼。

長寧虹橋人才公寓“青年中心”裡的功能廳

楊浦科學家社區

楊浦則推出了覆蓋從應屆畢業生、海外留學生到緊缺急需人才、高層次人才,從一般企業、潛力企業到重點企業的“全類型”普惠政策包,讓人才、企業都可以對應找到安居支持舉措。除了科學家社區和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楊浦還有爲醫療一線工作者打造的“醫護之家”、爲在線新經濟重點企業打造的“抖音之家”等,滿足各類人才多元差異化需求。

不久前竣工的華爲上海西岑單身公寓備受矚目,這裡將爲華爲練秋湖研發中心科研人員提供超6千套房源,它所在的青浦金澤鎮亦已成爲熱土。記者瞭解到,青浦今年着力推出了“青峰”人才政策2.0版,其中升級了一系列補貼激勵,以“真金白銀”吸引年輕人。如對畢業三年內的優秀人才,新政給予最高5萬元租房補貼;對青年優秀碩士博士,新政給予50萬元購房補貼,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則將獲得更高資助。值得一提的是,青浦還針對參與人才安居用房籌建和管理的市場主體,以及成功引薦人才的“伯樂”推出了高額補貼獎勵,鼓勵更多市場化力量共同參與。

今年8月在建中的華爲上海西岑單身公寓(圖源“綠色青浦”)

“住下”更要“留住”

近年來,各大城市“搶人大戰”日趨激烈,人才住下來後能否真正留得住?社區對青年人的黏性是否持久?在浦東納仕張江國際社區運營負責人武志超看來,硬件設施完善的基礎上,“服務”“社羣”“包容”是最能吸引人才留在上海的幾個關鍵詞。

納仕——“NES”,取自英語單詞nice(美好的)和nest(巢)的合成,同時蘊含招賢“納士”之意。2017年,張江國際社區作爲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的純租賃住房用地項目,分三期啓動建設。2022年開始逐步建成並分批投入運營,以張江科學城的科創人才爲核心住戶,目前入住人數在4千多人。“得益於張江紮實的基礎研究和科創產業基礎,相對不易受外部經濟波動影響,我們近兩年入住人才居住情況比較穩定,甚至比最初預計的還好。”

位於納仕張江國際社區一期的服務型公寓一室戶型

武志超介紹,從現有住戶構成來看,來自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各約佔三成,還有一成來自國家實驗室、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平臺,可謂是整個張江科創生態的一個縮影。“我們希望將社區打造成爲科創人才的聚合地,像硅谷等全球聞名的創新聚集地一樣,住在其中就是與改變世界的人爲鄰。”

有一件小事讓武志超印象頗深:3·5學雷鋒日,住戶中一位來自市三甲醫院的著名專家帶着他的團隊在社區開展腫瘤治療相關義診和諮詢,原本主要面向周邊中老年居民開放。沒想到一位住在社區的張江生物醫藥企業青年研發人員特意趕回社區參加現場活動,他的研究方向正是腫瘤相關藥物,想抓住這個機會跟診療一線大咖交流請教藥物臨牀實驗相關問題。武志超感慨,一個社區家門口的小活動也能隨時成爲產學研融合的平臺,同頻的人會有更多智慧碰撞,“社羣”二字的含金量還在提升。在他看來,強大的社羣互動所孕育迸發出的無限創新可能,將成爲國際人才社區未來的最大亮點。

這個亮點也恰體現出了人才公寓相較一般社區的不同之處。上海市人才工作局開發服務處四級調研員孫藝卓告訴記者,人才公寓以“人才”爲核心,這意味着從配套和服務上都更突出社交性、體驗感的打造。比如需要有豐富優質的各類互動活動,有年輕人喜歡的自習空間、可以隨時供大家切磋探討的報告廳和交流室,還包括共享廚房、健身區域等等。“圍繞人才多層次的需求把公共空間集合起來,打造品牌式的服務,爲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可能性。”

孫藝卓接受東方網記者專訪

三年來,按照《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意見》,全市各相關部門一步一個腳印推進政策落地,並超額完成了房源建設籌措任務。東方網記者瞭解到,上海目前已在緊鑼密鼓籌措下一步升級版的人才安居保障支持政策。

“如果說1.0版本的目標是給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家,未來的2.0版將會從更精細化、個性化的需求出發做文章,讓人才切實感受到更佳環境,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孫藝卓透露,下一步上海將會以更細標準深化人才安居分類施策、以更廣渠道加大人才房源籌建力度,通過“優補”“優購”“優租”等舉措爲人才提供精心、精細、精準的安居保障,同時建立市級統籌的人才安居房源信息共享庫,並實現房源的“動態穩定、以房等人”。

【採訪手記】

關注上海住房的人們一定能感受到,“人才公寓”這個“新品種”這幾年迎來了成長期,從數量到品質都顯著提升。隨着一批又一批人才公寓接連推出,人才安居“菜單”越來越豐富,年輕人和頂尖人才選擇上海、留在上海有了更安心的保障、更具象的理由。

怎樣給海內外來滬人才創造最有吸引力的安居條件?推進這項工作的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和各單位動足了腦筋,這股熱誠和幹勁在採訪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問題或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也永遠需要在實踐中解答。

在全市人才安居工作收穫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下一步上海將從“精細”上再做文章。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大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