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幼小銜接”班就能搶跑同齡人?家長:在焦慮和理性之間,選擇心安

從今年初開始,儘管當時孩子還在讀幼兒園大班,但陳女士已經感受到了即將成爲一名小學生家長的“緊張”氛圍。

“我們幾個寶媽羣除了會聊升學政策以外,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就是幼小銜接。”陳女士說,有些早早就爲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的家長,會在羣裡分享一些從機構獲得的幼小銜接的資料,比如“幼升小數學知識點整理”“幼小銜接35套數學試卷”“幼小銜接拼音天天練”“一年級古詩詞字帖”“湊十法和破十法”……

尤其是7月以來,孩子在小學進行新生報到以後,周圍報幼小銜接班的家長就越來越多。

鄰居媽媽們的交談,羣消息的“轟炸”,終於,一向自稱“佛系養娃”的陳女士再也坐不住了,趁着暑假還有一個月,她趕緊爲孩子報了一套爲期四周的幼小銜接課程。

“一個多月時間又能學到多少呢?其實我也明白,但是在焦慮和理性之間,我還是選擇了心安”。陳女士說。

在今年幼升小中,陳女士的孩子搖中了全家都心儀的一所小學。經歷了短暫的喜悅以後,要不要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的糾結接踵而至。

“我們鄰居的娃娃全都報了幼小銜接,有兩個同事的孩子也報了。每天羣裡會有很多寶媽推薦、分享幼小銜接的機構和課程,雖然我很佛系,但也扛不住這樣的緊張氛圍。”陳女士說,如果其他孩子無論習慣養成還是知識儲備,在小學前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而自家孩子則是從0起步,作爲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落後。

她坦言,自己對幼小銜接其實沒有什麼概念,爲孩子報班純粹是爲了“跟風”,求一個心安。起初,她原本只想爲孩子報一個一週的課程體驗一下,無奈四處打聽以後,基本都是四周起報,在綜合離家遠近、家長口碑和報班費用等因素後,她最終花了2000多元,爲孩子報了四周的課程。

“好在娃娃不排斥,每天還覺得挺新鮮。”陳女士說。

她展示了孩子的課表,週一到週五,每天8:30上到16:30,共計6節課,中午有兩個小時吃飯和午休的時間,包含午餐、點心和水果。上課內容包括晨誦、拼音、英語口語、數學邏輯思維、閱讀、體育、好習慣養成、自控力與專注力等,每節課40分鐘。

從孩子目前的上課情況來看,陳女士覺得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可能在於“適應”,提前知道小學的課堂是什麼樣子,知道一些基本的規則,並且能夠慢慢坐得住,“免得去了小學惹老師煩”。

與此同時,陳女士新的顧慮也產生了,就是擔心機構的老師“水平一般”,“教得不對的話,以後去了學校還要請老師糾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圖源新華社

與陳女士不太一樣,申女士認爲家長是沒有必要專門爲孩子報幼小銜接的。

申女士是一位二孩媽媽,今年正好遇到老大小升初,老二幼升小。作爲一名已經陪伴一個孩子經歷了完整小學過程的家長,對於報班這件事,她的態度是看孩子的意願。

老大當時很抗拒,申女士便沒有爲孩子報幼小銜接,她認爲這對孩子小學的學習也確實沒有影響。

老二的情況則相反,她還沒來得及問,孩子卻先開了口,積極主動地表示自己想上幼小銜接班,因爲幼兒園很多小朋友都在上。

“看得出來,比起六年前,現在報班的氛圍也是越來越濃了,連幼兒園這麼小的娃娃都感染到了。”申女士感嘆,雖然她覺得意義不大,但也不好打擊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所以在孩子讀大班時,她花了3000多元,爲孩子報了一學期的幼小銜接週末課程,內容主要是拼音、算術、識字、英語等學科知識的提前學。

這個暑假她反而沒有爲孩子續班,因爲經過考察,申女士發現市面上的幼小銜接基本上都是“提前學”,而少有純粹的專注力培養、行爲習慣養成等,“所以主要還是得靠親子陪伴和引導”。

如果家長要問幼小銜接有無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但市面上機構推出的“幼小銜接班”和真正的“幼小銜接”,可能是兩個概念。

我們走訪了部分開設有“幼小銜接班”的機構,根據介紹,其銜接內容有知識類、思維類、素質類、專注力提升、規則意識、入學能力測評等。

落點到課表上,課程設置通常有拼音、算術、英語口語、自控與專注力、數學邏輯思維、體育、美術、繪本閱讀、整理習慣培養等,按機構工作人員的介紹,就是既會教授學科知識,也會培養孩子的行爲習慣。

甚至還會承諾,根據報班時間的長短,數學計算可讓孩子學會20到100之間的加減法運算和簡單的數學應用;識字量可讓孩子達到最少300字,多則1000字的體量;拼音能讓孩子掌握基礎的拼讀方法等。

某社交平臺上關於“幼小銜接”的分享貼

“幼小銜接”是不少家長關心的一個話題,但到底該如何銜接,需要銜接什麼?成都市金牛區機關第三幼兒園教育集團總園長高翔表示,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方式、行爲規範、人際關係、學校環境等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孩子需要銜接的並非“搶跑”知識。

她表示,幼小銜接非常重要,但有幾個誤區家長需要先明白,即幼小銜接≠提前學知識,幼小銜接零起點入學≠零準備入學,幼小銜接≠從大班纔開始銜接,幼小銜接≠幼兒園單方面銜接。

關於幼小銜接,她認爲,家長們擔憂的問題歸納起來,無非是怕孩子“融不進環境、顧不好生活、交不到朋友、跟不上學習”。對此,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時,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源,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面對挫折的良好心態,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去培養孩子的這些素養,纔是最好的入學準備。

當然,素養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教育也從來不是短跑衝刺,而是長途馬拉松。因此在高翔看來,真正的幼小銜接其實從孩子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小班側重身心和生活準備,我們會從孩子的適應能力和生活能力入手;中班側重社會準備,從孩子的社會交往和任務意識入手;大班側重學習準備,從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入手。”高翔說,所以當孩子真正迎來小學時,家長們大可不必如此焦慮,因爲孩子可能已經爲此準備了三年。

與高翔持有相似觀點的還有四川天府新區元音小學副校長洪敏。

據她介紹,近年來,教育部先後頒佈了《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些教育領域的重磅文件都在強調“加強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在幼兒園的三年,確實都在爲升入小學做準備。

以四川天府新區元音小學和四川天府新區元音幼兒園爲例,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幼兒園和小學老師會經常相互走動、探討,深入瞭解不同學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將學段銜接的要點帶入到各自的教學崗位中。

這種銜接會體現在老師與孩子相處的方方面面,面對小班、大班、小一、小二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老師們授課的內容與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小一開學時,學校通常會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幾方面安排適應性課程。同時,爲了幫助孩子學習適應,學校會在開學階段降低學習難度,減緩學習坡度,並且都是零基礎教學,這樣一來,幼小銜接便成爲了一種讓孩子逐漸適應的長線教育,而非斷崖式的轉變,“所以,家長大可不必焦慮”。

那麼,這個幼小銜接期的暑假,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對此,洪敏建議,當下階段,家長可從心理層面去支持孩子實現幼升小的平穩過渡。

家長要避免用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去“嚇唬”孩子,比如對孩子說“小學不認真聽講要罰站”“上課坐不住老師要把你趕出教室”“作業不完成不能上學”等等。

而是應該多與孩子用積極的態度去探討即將開啓的小學生活,比如可以帶孩子熟悉一下學校或學校周圍的環境,嘗試走走從家到學校的這段路程,欣賞一下沿路的景色,多描繪進入小學後,孩子可與衆多小夥伴共學、探索新知、結交新友的美好圖景,以此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

另外,暑假期間家長還應多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在共讀的過程中,要多與孩子交流,比如聊聊繪本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讓孩子認認字等,當然,認字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點燃孩子求知的渴望,從而對學習產生期待。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孩子規律作息、鍛鍊生活技能、與小朋友友善交往,這些對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生活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