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就是在淘汰老實人,家長理解錯了,孩子跟着遭罪

和朋友聊天才發現,身邊要上小學的孩子已經偷偷捲起來了。

朋友家孩子今年上大班,報了6個興趣班:牛津英語、火狐思維、機器人、寫字、畫畫、古詩詞。

昨天還讓推薦跳繩機構,這是打算一週7天排滿的節奏。

教育部叫停幼兒園“小學化”以來,家長的態度大不同。

有些家長覺得:“幼兒園不讓學,小學又教的那麼快,只能自己報班或者在家教,自己也是被逼的。”

也有家長覺得:“就讓他開心的玩就好了,有個開心的童年就行。”

有些家長則是:“不管你讓不讓學,反正我家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要學。”

關於要不要做幼小銜接這個事,大家的想法有很多,意見也大不相同。

有的家長覺得沒必要,順其自然吧。

有些家長覺得一定要做,不然小學跟不上。

其實,我覺得可以不去幼小銜接班,但不能不做幼小銜接準備。

01 去“小學化”≠孩子不學

有一天,孩子放學回來跟我說:“媽媽,4是雙數,5是單數。”

我說你咋知道的,畢竟咱也沒教。

孩子說:“今天幼兒園玩遊戲,教了單雙數,4可以分成2個2個抱一起,5還剩一個落單了,所以5是單數。”

對孩子而言,“知識”不一定是要“教”的,可能玩着玩着她就會了。

親戚家孩子上幼兒園時就認識挺多字。

當時還挺詫異,因爲他上的公立幼兒園,孩子媽媽在家也沒教。

後面問孩子怎麼認識的,孩子說:“奧特曼卡片上學的。”

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的孩子從一出生就在不停的學習,大人也是,只是學習方式大不相同。

大家理解的公立幼兒園【啥也不教】不是【不教】,只是教學方式和小學不一樣,不是今天佈置一些家庭作業,明天做幾道算術題……

很多私立幼兒園是迎合家長需求教學,教孩子一些家長看得見的成果,比如:“唱歌、跳舞、認字、算術、背詩等”。

而公立幼兒園注重的是孩子的全面發展,會先從課堂習慣、坐姿、握筆姿勢、做計劃等基礎開始引導,而這往往是耗時但短時間看不到成果的。

我覺得,去小學化去的是小學教學方式,不等於孩子不學,從生活中學,從遊戲中學也是學。

02 學了不一定就是超前學

大家都聽過揠苗助長的故事,也知道超前教育的危害。

所以很多家長舉棋不定,學也不是,不學也不是。

記得我家孩子中班暑假的時候,主持課從每週1節增加到了每週2節。

還換了一個老師,教學內容也有了一點變化,新來的老師加了拼音的課程內容。

孩子回來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媽媽,什麼時候能一週上一節課啊,我感覺那些知識都在我腦殼裡打轉轉,好暈啊!”

孩子的形容我覺得還挺貼切的,吸收不了,消化不良,不就是超前學習了。

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有個體差異,有些人能吃2碗飯,有些人1碗飯都閒多。

有時候餓了,就多吃一點,有時候吃快了,消化不良,咱就停一停。

很多天才確實一路跳級,學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

但事實上是因爲人家學習能力強,學不夠,纔去超前學習,而不是因爲超前學習,他才變得很厲害。

其次,身高、體重有發育參考標準,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標準同樣有參考標準。

在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裡寫的很清楚。

5-6歲大班的孩子大致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

1、可以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知道引起自己某種情緒的原因,不亂髮脾氣;

2、能連續跳繩、連續拍球和手腳並用攀爬;

3、能每天按時睡覺和起牀;

4、可以自己分類整理物品、自己繫鞋帶、根據冷熱增減衣物;

5、可以熟練使用筷子,可以根據需要畫出圖形和平滑的線條;

6、可以專注聽老師講話、主動提問和理解複雜句子;

7、可以有序、連貫、清楚的表達一件事情;

8、可以專注閱讀圖書、討論書籍內容和對文字符號感興趣;

9、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說出圖書的主要內容,續編故事和表達看法;

10、寫畫時姿勢正確,會寫自己名字,會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記錄故事;

11、知道生活中數學的用處和趣味性,可以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能分清楚左右;

不是孩子一看書、一碰筆就是在“超前學”,研究有參考標準,孩子也有個體差異。

超沒超前學習,其實答案在孩子身上,父母細心觀察就知道。

03 幼兒園大班做好這12件事

第一件事:跳繩

短視頻上一看,很多孩子躲過了語數外,卻輸在了一根繩上。

很多家長納悶,跳繩這玩意還要學,不是上手就會。

對現在孩子而言,還真沒那麼簡單,彎着腰跳的,跳繩可以跳一里地的……

趁着幼兒園有時間,讓孩子多練習一下跳繩,不僅可以養成好的運動習慣,還能讓孩子小學更輕鬆。

第二件事:識字

4-6歲是孩子的識字敏感期,其實從中班開始,就可以有意無意在生活中教孩子認一些字。

路邊的店鋪廣告牌、公交車站牌、玩具上的字都是不錯的識字機會。

這個和親子閱讀可以結合,指讀的方法,讓孩子把字和聲對應起來。

輔助一些漢字啓蒙的動畫,比如:《漢字俠》、《漢字說故事》、《字有道理》……

還可以藉助識字卡片玩識字遊戲。

一定的識字量對孩子閱讀和學習都有很大的裨益。

第三件事:閱讀

閱讀這件事真心建議大家從小培養。

0-3歲,父母讀繪本給孩子聽;

3-6歲,孩子可以自己選書、翻閱,隨着識字量的增加,慢慢引導孩子自主閱讀。

幼兒時期是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語文靠積累,不僅關乎學習,更是孩子的精神底色。

第四件事:控筆

先彆着急練字,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纔是重要的。

足夠的手部力量才能爲寫字打好基礎,多練習串珠、剪紙、控筆……

第五件事:時間管理

要知道拖拉不是病,拖拉起來要人命。

30分鐘的作業孩子要寫2小時;

10分鐘可以出門孩子磨蹭成30分鐘;

總說時間不夠用,其實是孩子時間意識薄弱,拖拉磨蹭導致。

第六件事:計劃整理

教孩子學會整理桌面、整理書包;

先計劃,後行動,事半功倍。

放學,先玩還是先學習,先複習還是先寫作業,先寫語文作業還是先寫數學作業。

第七件事:自理能力

上小學可沒有生活老師圍着孩子轉。

孩子學會綁鞋帶、擦桌子、整理書包、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

第八件事:對小學的憧憬

給孩子講講小學有什麼不一樣;

帶孩子去小學附近看看;

閱讀相關的繪本。

第九件事:社交能力

有朋友說:“自家孩子上小學不敢跟老師說要上廁所,然後尿褲子裡。”

所以,大膽發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技能。

首先可以正確理解他人語言,其次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學會分享,有合作意識,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欺負他人,也不讓他人欺負。

多和同齡人玩,有交友和解決衝突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第十件事:逆商培養

進入小學肯定會有不適應的地方;

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

培養好孩子的心態,讓孩子相信自己:"我能行"。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精心規劃.

看似父母沒教孩子,其實只是方法和重點不一樣。

幼小銜接別再盲目雞娃或者放任不管了,幼小銜接不是提前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好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