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與黎明》劇情越來越荒唐,看到假鈔對假鈔,就果斷棄劇了

老周摘要:《暗夜與黎明》9月18日上線,這是最近比較期待的諜戰劇,準確說是反特劇,主要是反映上海解放之初,負責安全保衛的公安局社會處與潛伏的國民黨保密局特務之間的較量。這兩年諜戰劇是非常熱門的題材,但是反特題材卻並不多見。一開始劇情還不錯,追了十多集,劇情就越來越荒唐了。

《暗夜與黎明》9月18日上線,這是最近比較期待的諜戰劇,準確說是反特劇,主要是反映上海解放之初,負責安全保衛的公安局社會處與潛伏的國民黨保密局特務之間的較量。這兩年諜戰劇是非常熱門的題材,但是反特題材卻並不多見。一開始劇情還不錯,追了十多集,劇情就越來越荒唐了。這部劇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現在進行時,解放初期公安局社會處和保密局潛伏特務的鬥爭,保密局要破壞社會穩定,社會處則要找到潛伏的特務,保護社會穩定。另一條線則是在五年前的1944年,社會處的路正陽(聶遠飾演)當時還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一次接頭時遭遇爆炸,他的戰友因此犧牲,所以他一心要查出爆炸事件的真相。同時,這部劇也是一部雙男主劇,除了路正陽,還有舊警察林少白(陳哲遠飾演)。兩人在五年前的爆炸事件中首次交鋒,就此留下了芥蒂。解放後又並肩戰鬥,並且在和保密局潛伏特務的鬥爭中,逐漸查清了五年前的真相,冰釋前嫌,成爲在反特戰線上親密的戰友。

這部劇的演員陣容很豪華,王志文、王勁鬆、倪大紅等老戲骨加盟,更是增色不少。王志文和王勁鬆的幾場對手戲,看似波瀾不驚,但表面平淡家常的話語中卻是深藏玄機,話裡有話,這樣精彩的飆戲,十分過癮。相比之下,陳哲遠就顯得有些稚嫩了,他所扮演的林少白,舊警察出身,而且是三代警察,對於上海複雜的江湖很瞭解,但外表的玩世不恭,卻掩藏不住心中的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表演難度還是有一點的,陳哲遠確實很努力,但是表演的痕跡太重,太刻意,感覺火候還是差了一些。開始幾集劇情設計還是不錯的,基本上沒有邏輯上的硬傷。而這也是國產諜戰劇最大的頑疾,往往是爲了懸疑而懸疑,完全不考慮邏輯上的合理性。但《暗夜與黎明》做得還不錯,所以也就追了下去。當然,小瑕疵還是有。例如,林少白的人設是在舊社會的大染缸裡,出淤泥而不染,依然保持了純真的初心。這個初衷沒有問題,不然接下來也不可能成爲守護光明的正面人物。但是,編劇顯然忽略了一個歷史背景,在上海解放前夕,舊警察系統是地下黨工作的重點,專門成立了警察工作委員會(簡稱“警委”),在上海解放前夕,舊警察系統中正式的地下黨員超過500人,外圍積極分子有4000人,而當時警察總數還不到2萬人,所以地下黨員和積極分子比例是很高的。像林少白這樣的性格,應該早就被髮展成地下黨員了,至少也是積極分子,不可能和地下黨完全沒有一點接觸。

再有,國民黨的上海警察局長毛森(王勁鬆飾演),在劇中是保密局負責部署潛伏特務的。但這點是不符合歷史的,毛森是保密局前身軍統的元老,和毛人鳳、毛萬里並稱“軍統三毛”。但是1946年軍統改組成保密局之後,內部派系鬥爭白熱化,毛森就離開了保密局,轉入了稽查和警務系統。在上海解放前夕,毛森指揮了對上海地下黨的大搜捕,以及對上海重要工業、民生設施的大破壞,但是他沒有參與部署潛伏特務。畢竟他只是警察局長,手裡只有警察,沒有秘密行動人員,更沒有專業的特工。當時負責部署潛伏特務的,是保密局局長毛人鳳。如果把毛森的角色改成毛人鳳,就沒毛病了。隨着劇情發展,保密局潛伏站站長鄭蘭亭(王志文飾演)終於進入了社會處關注的視野,但是苦於沒有確鑿的證據。於是路正陽和林少白就安排了一個局,假意將鄭蘭亭押往北平(今北京)進行進一步調查,並將這個消息散佈出去,這樣就逼得保密局潛伏特務前來營救。而前往北平是乘火車,就等着潛伏特務在半路上來劫車。由於鄭蘭亭事先早有安排,沒有上當。火車平安到達崑山之後,看沒有出現潛伏特務來營救,就返回上海了。

這劇情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和當時的情況卻不太契合。因爲解放初,鐵路的運力是非常緊張的,不可能爲了驗證一個潛伏特務的真實身份,就動用一整節列車,這太浪費了。而且,如果保密局襲擊火車,還會對整個鐵路運輸系統造成很大破壞,這種引誘襲擊鐵路目標的辦法,在當年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用鐵路來設局還情有可原,但接下來的劇情就更離譜了。保密局潛伏特務印製人民幣假鈔來破壞上海的金融秩序。由於假鈔很逼真,加上人民幣進入市場不久,人們還不熟悉。所以假鈔的源頭很難追查。於是林少白酒提出了一個計劃,用繳獲的假鈔去聯繫假鈔的流通鏈,從而找到源頭,並表示這是用假鈔對假鈔,是“以毒攻毒”。我的天吶,這下真的驚到我了。且不說在當時,金融領域的鬥爭,並沒有假鈔,主要是投機資本家有意拉高銀元來打擊人民幣的信譽,並從中獲取暴利。畢竟假鈔的成本太高,要有雕版,有印鈔的特殊紙張,要熟練的技術工人,要有生產場地,環節太多,在當時軍管加“人民戰爭”式的羣衆治安的社會背景下,容易被發現。在抗戰時期,軍用確實曾經用假鈔來打擊汪僞的貨幣發行,但在那個時期,軍統是在大後方印製假鈔,然後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淪陷區。解放初期,大陸基本解放,如果要印製假鈔,在上海印風險太啊,只能是在國民黨還控制下的舟山等沿海島嶼,但這些島嶼到大陸,只有水路,交通並不便利,途中很容易被攔截,實際操作性不強。

要知道假鈔不僅是獲取暴利,而且更重要的是打擊人民幣的信譽,擾亂金融秩序。而如果將查獲的假鈔再作爲“釣魚”的誘餌投放出去,首先是風險太大,等於是在幫助對手放大假鈔的破壞力。而且,也未必就能找到真正假鈔的源頭。在現實中,打擊假鈔也從來沒有用假鈔對假鈔,這種所謂以毒攻毒的辦法,都是嚴控流通渠道,切斷假鈔進入市場的途徑。能順藤摸瓜找到源頭最好,不能的話也截斷了假鈔進入市場的流通,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假鈔的危害。想要通過假鈔的中間商,找到假鈔源頭,這個想法就很天真。假鈔流通到市面,渠道很多,不會只通過一兩個中間商,而且和中間商的交易,也必定十分謹慎,找到中間商就能找到源頭,恐怕在現實中沒有多少可能性。這樣的劇情,實在是太離譜,太扯淡了。所以,當看到假鈔對假鈔,以毒攻毒的時候,就果斷棄劇了。(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