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旗下私募完成登記,人民幣基金在路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啓 北京報道

近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旗下德孚同誠(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孚同誠”)在中國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完成登記。

德孚同誠成立於2023年3月,註冊資本3000萬元,由巴斯夫創業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認繳51%)、上海彤程公益基金會(認繳49%)共同出資設立,實際控制人爲BASF SE。目前,德孚同誠尚無登記備案的基金產品。關於新基金情況,巴斯夫方面表示暫時沒有可對外披露的信息。

德孚同誠曾於2023年4月28日在協會登記,並於2024年2月6日主動註銷,4月22日再次在協會登記。按照協會規定,新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在辦結登記手續之日起6個月內備案首支私募基金產品,後因疫情原因備案時限由原來的6個月延長至12個月至今未變。此前記者瞭解到,巴斯夫創投關於新基金的定位和投資方向2023年已經確定,但新基金的架構和運營方式此前一直在討論,有可能因此導致新基金未能及時在協會備案。

據悉,巴斯夫創投的投資資金都來自於集團,以自有資金設立了一隻2.5億美元的長青基金。德孚同誠在協會備案是否意味着巴斯夫也將在國內設立人民幣基金,並向國內投資人募集資金?北京某機構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如果一個企業僅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股權投資,不涉及從第三方投資者募集資金的行爲,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在基金業協會進行備案。因爲基金業協會的備案主要是針對那些從事私募投資基金業務的管理人及其發行的基金產品,特別是那些面向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的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等。”他補充說,“以內資企業主體的基金管理人在協會備案後,這類管理人和基金產品主要面向的是境內投資者以及人民幣資本市場的投資,原則上主要發行的是人民幣基金產品。”

互聯網時代,美元基金絕對是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主角,但隨着近幾年風口轉變,硬科技企業聚攏了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大部分目光後,人民幣基金成爲了這個市場的主力。清科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人民幣投資金額爲5782.6億元,佔已披露金額投資案例總金額的比例高達83.5%。有報道稱,創業公司甚至爲了滿足國資股東的合規要求,不得不讓早期的美元股東出局。

上述投資人認爲,“一方面,人民幣基金在投資範圍上限制更少,能夠讓機構參與到更多早期階段的技術創新項目中;另一方面,從退出角度來看,中國的硬科技企業海外上市不確定性大,而A股又給這些企業很高的認可度,企業自然更樂於接受人民幣基金。”

此外,根據在協會登記的高管信息,德孚同誠法定代表人總經理、信息填報負責人閻航和合規風控負責人顧興波均於2023年10月加入德孚同誠,此前二人方生和生投資董事總經理,國藥君柏投資法務總監。巴斯夫創投中國區負責人秦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曾表示,巴斯夫創投將繼續擴大中國區團隊和投資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接管巴斯夫創投7年之久的前任董事總經理Markus Solibieda已於2023年11月離職,此後至2024年3月這一職位由巴斯夫企業孵化器 Chemovator 創始人Markus Bold臨時擔任。離開巴斯夫創投後Markus Solibieda加入了沙特阿拉伯工業投資公司(Dussur)擔任首席投資官,Dussur是由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udi BasicIndustries Corporation,SABIC)共同組建的專注工業領域戰略投資的平臺。

今年4月,巴斯夫創投迎來新的董事總經理——Roland Nunheim,他已在巴斯夫工作 25 年,負責巴斯夫財務、戰略和審計工作。Roland Nunheim曾領導資產管理團隊管理巴斯夫全球養老基金,引入巴斯夫養老基金的私募股權和對衝基金計劃。此外,2023年11月巴斯夫位於中國湛江的一體化工廠獲得400 億元人民幣的銀團貸款,正是Roland Nunheim推動的。

該一體化工廠於2018年7月宣佈籌建並於2019年11月正式啓動,是巴斯夫迄今爲止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總投資額約 100 億歐元,由巴斯夫獨立建設運營。建成後,該基地將成爲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生產基地,僅次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基地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也將是巴斯夫未來在中國實現盈利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平臺。據預測,在化工行業,到2030年中國將佔世界市場的一半,屆時全球約75%的增長將發生在中國。巴斯夫前執行董事會主席馬丁·布魯德米勒(中文名薄睦樂)曾提到,“巴斯夫視中國爲未來的增長市場,願加強在華業務,延續在華髮展勢頭。”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發佈全國版和自貿試驗區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落實落細“外資24條”等一系列高水平開放舉措。秦漢曾向記者表示,“作爲巴斯夫集團的創投部門,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是基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和潛力的積極評估。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擁有龐大的消費者羣體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仍然具備着吸引投資的潛力。中國政府也一直在推動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市場準入,保護知識產權,從而爲外資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