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無形文化資產 要與時間賽跑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苗栗縣、花蓮縣政府合作的「紋面傳統與紋面耆老保存維護計劃」,透過耆老口述與拍攝的紀錄,短短1年人數即從6人減少爲4人,透過書籍出版,介紹耆老的生命故事,和文面文化的價值,作者田貴實感嘆,每天都在祈禱時間過慢一點。
文面印記象徵族羣識別,爲將來與祖先相認的記號,也是種種能力的認可印記,直到日據時期因殖民政策,在1913年明令禁止文面習俗,違逆者將承受處罰,被人遵從的印記被視爲野蠻的象徵,也中止了長久的文面文化。
花蓮縣政府最早於2009年將文面傳統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苗栗縣政府則於2016年跟進,2016年全臺文面老人共有6人,苗栗和花蓮各有2人和4人,爲照顧這羣國寶級資產,文化部長、衛福部合力以國家醫療資源提供國家級照護,並提高每月的長照服務時數,讓生活品質更舒適。
田貴實指出,早在1998年李登輝總統在總統府稱51名耆老爲「文面國寶」,他便以口述、影像紀錄長者故事,隨時間逐漸消耗長者生命,能夠受訪的長者越來越少。「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就是與時間賽跑的比賽!」田貴實說,自己追隨文面並記錄20多年,瞭解文面復興的機會渺茫,能做的就是爲即將消失的印記留下痕跡,「能留多少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