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含綠量”到“含金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城市·五週年
編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週年之際,寶山區堅持貫徹人民城市理念,建設美麗、便利、人文、平安“四個城區”,大力推進民心工程和實事項目,成功打造一幕幕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實踐剪影。
同濟路西側的上鋼五廠,幾幢鋼結構建築是工業時代留存的標誌。城市轉型契機下,這裡成爲吳淞創新城的腹地——特鋼先行啓動區。
近日,啓動區內的一幢183米超高層建築竣工在即。全市首個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將進駐於此。
從“賣鋼材”到“賣服務”,鋼廠轉型升級的鮮活故事裡,更多人讀懂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理解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對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全面綠色轉型,意味着把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進一步塑造我國的發展新優勢,打造更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對於加快建設“全市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的寶山區來說,政策利好既是推動,更是挑戰。《寶山區加快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年—2026年)》日前發佈,其中明確“三個統籌”——統籌抓好先行先試和全面推廣、統籌抓好低碳生產和綠色生活、統籌抓好環境整治和污染防治。
羅店鎮美蘭湖周邊,綠意蔥蘢中嵌入了成片的居民區。萬海民攝
綠動力:先行先試與全面推廣
能源轉型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牛鼻子”。
今年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納入鋼鐵等重點排放行業,進一步完善碳定價機制,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正加快建設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的寶山區,對此期盼已久。“未來鋼鐵企業不再只有購買碳配額這一條‘轉綠’路徑,通過工藝流程的優化提升,它們的‘綠色投入’同樣也能被市場認可,進而轉化爲‘綠色資產’。”寶山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解釋。
今年4月,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目前,其已與100餘家鏈主企業、共建方和服務商企業建立聯繫,併發布了全球首發的焦炭及半焦產品PCR、煤炭產品PCR等24份標準規範,155份產品碳足跡CFP或環境產品聲明EPD碳報告。
這些“全球首發”報告的背後,凝聚着無數碳足跡覈算方法論的創新,既利於摸清千行百業的“綠色家底”,也有助於搶抓綠色低碳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
此前,在不少碳排放領域,由於尚無透明可信的本土化數據庫,部分企業“出海”時無奈地選擇了海外數據庫。但這些數據庫往往更新較慢,本土企業在工藝創新上的“綠色投入”常被低估,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業投身綠色轉型的積極性。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起到的正是“先行先試”的作用。通過梳理細分產業的生產流程工序,爲其“定製”具有公信力和複製推廣價值的碳足跡報告。
今年8月,寶山區被納入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綠色低碳供應鏈正是其被賦予試點創新任務的領域之一。相關方案明確,寶山區將探索建立綠色低碳供應鏈標準體系,指導區域內相關經營主體制定對標國際先進的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支持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與其他地區銜接互認。
這意味着,由寶山區探索的綠色規則錨定“在上海、爲全球”這一歷史定位。圍繞於此,寶山區正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1+4”矩陣。其中,“1”是指由歐冶雲商建設並運維的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4”是包括由易碳數科建設的中小企業技術服務平臺、由中冶檢測建設的建築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由歐冶工業品建設的綠色採購公共服務平臺、由中冶檢測和綠地金創共建的碳信用公共服務平臺。
綠活力:低碳生產與綠色生活
綠色低碳是經濟社會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產物,涵蓋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看來,低碳生產與綠色生活彼此相互促進、互爲依託,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以科技創新作爲重要支撐。
以綠色低碳新材料的研發爲例,通過材料的更新迭代,提高能源的存儲和轉換效率,從而起到節能減碳的效果。譬如光伏電池材料的改進,令太陽能的市場普及化成爲可能;風力渦輪機的材料創新,推動了大規模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等。
全市首個以綠色低碳創新及產業發展爲特色的特色園區——碳中和產業園。劉繼鳴攝
面對不斷涌現的各類新技術路線,如何比選尋優,考驗着相關部門的“眼力”與“腦力”。在寶山區,有一片“綠色低碳創新試驗場”——碳中和產業園。作爲全市首個以綠色低碳創新及產業發展爲特色的特色園區,其專門闢出部分空間承載中試研發功能,通過搭建豐富的中試場景試出真正在市場上好用管用的新技術新產品。
目前,由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牽頭組建的吳淞材料實驗室已簽約進駐。該實驗室將主攻介孔材料、纖維與柔性材料、高效儲能材料等新材料中試加速。“院士實驗室”牽手產業園區,爲的正是加速孵化創新項目,讓更多科研成果“開花又結果”。在此契機下,深耕新材料領域的埃米空間作爲垂直孵化器也被定向引入,並被賦予高科技創新策源、顛覆性科技成果轉化、硬科技企業孵化以及全要素資源整合等功能使命。
前端能源材料領域的創新迭代,也一路傳導至後端的消費生活。
剛落幕的2025上海春夏時裝週上,時髦的T臺出現了不少綠色元素。有設計師將傳統裂織布工藝運用至服裝設計中,獨特的紋理與粗糲的質感交織成旺盛的生命力。裂織布源於雲貴地區,質樸的老人將收集的零散佈條搓織成緯線,再經染色、紡織成完整布匹。
有了綠色低碳理念加持,天馬行空的服裝設計增添了些許故事感。回到現實生活,人民羣衆對於綠色消費的選擇則更需夯實體制機制的支撐。
有業者認爲,消費生活領域的綠色轉型,尤其需要源頭、過程、終端等各個環節的協同配合。特別是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等。試想這樣一幅畫面:同樣在超市選購飲品,倘若缺乏“碳標籤”,消費者便無從考證每瓶飲料從生產到上架過程中具體的碳排放量。如果有了清晰的碳標識認證制度,消費者就能以實際行動來支持綠色低碳生產。
綠效力:環境整治與污染防治
在綠色循環利用的新理念下,鋼渣上長出吳淞炮臺灣國家溼地公園。朱嘉奕攝
綠色低碳,不只爲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一組組具象數據,更關乎這座人民城市看得見的“藍天白雲”。
加快打造“全市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中,寶山區堅持統籌環境整治與污染防治,並錨定關鍵領域——綠色建築。
作爲工業物流大區,如何處理工地、路面揚塵一度令相關部門頗爲頭疼。正處於密集建設期的吳淞創新城,不乏一些重大工程項目,亟須通過推廣綠色建造方式,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讓人民羣衆切實感受到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果。對此,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明確發展方向。《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優先選用綠色建材,深化揚塵污染綜合治理。
事實上,綠色建築已成爲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一環。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至少40%的碳排放量來自建築。作爲國內最早發展綠色建築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地方立法護航產業發展。《上海市綠色建築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本市探索建立建築領域參與本市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逐步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建築納入碳排放管理。
這與寶山區的試點方向不謀而合。由中冶檢測建設的建築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正在醞釀中,其自身定位於綠色建築領域的“三甲醫院”,把綠色建築的碳減排作爲核心任務,將功能覆蓋延伸至碳排放覈算、碳資產管理等重要環節。
在不少從業者看來,相較於能源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綠色建築面臨的困難考驗更復雜艱鉅。譬如,從產權來看,包括公共建築、民用建築等。再如,從建設到運維,綠色建築的節能減排體現於全過程、全週期,尤其需要管理機構具備綠色化的專業運營意識與能力。
眼下,寶山區正以公共綠色建築爲切入點,醞釀出臺碳減排量認定標準。截至今年8月,寶山區共對14個出讓地塊,在土地出讓意見徵詢階段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光伏等)指標要求,並開展吳淞創新城綠色生態城區試點等。
針對新建建築,寶山區也提出了諸多“綠色標準”。比如,積極推進新建建築光伏建設比例提升,新建政府機關、學校、工業廠房等建築屋頂安裝光伏的面積比例不低於50%,其他類型公共建築屋頂安裝光伏的面積比例不低於30%等。
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一場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各領域的技術變革、理念重塑,無法僅依靠幾個部門的單打獨鬥。兩年多前,寶山區在全市層面率先探索了機制創新,創新設立了綠色發展科。如今回看,不少親歷者感慨,這一創新機制頗爲“解渴”。以往,關於綠色發展的相關職能分散於發展改革、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綠容等不同職能部門的不同科室。綠色發展科成立後,其不僅能統籌綠色低碳轉型相關事務,還能填補“九龍治水”格局下產生的治理縫隙。由此,從企業到部門,一旦遇上綠色發展之困,都能找到人、辦得了事,形成聚沙成塔之效。
從政策制定到搭建平臺,從企業減排到個人降碳,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每一個“我”的內生動力,也需要久久爲功的努力。
正舉全區之力建設“全市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的寶山篤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然則會爲人帶來紅利。
和胡歌一起來寶山濱江感受獨有的視覺盛宴吧!
本週末,這個市集不容錯過!“樂享消費,匯選寶山”寶山製造消費品專場活動開啓~
滬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發布,寶山有這些崗位→
編輯:宋鴿
資料:文匯報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