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貿易報復 立陶宛靠歐盟拯救? 美媒:根本沒用
圖爲由大陸啓程途經立陶宛的中歐班列,現已停駛立陶宛段。(圖/新華社)
隨着立陶宛讓臺灣於首都開設代表處,中國大陸正快速擴大對維爾紐斯的貿易報復作爲。美新聞網站「Politico」近日撰文分析,儘管立陶宛隨即向歐盟提出申訴,甚至打算循「世界貿易組織」(WTO)控訴北京;但歐盟很快會發現,自己手上幾乎沒有好牌可以打出,加上尋求WTO機制曠日廢時,歐盟恐難以及時地向立陶宛提供救援。
隨着立陶宛近幾個月加強與臺灣的外交關係,北京透過停止任何含有立陶宛元素的商品進口,一方面展現驚人的貿易實力,另一方面則拿維爾紐斯開刀、殺雞儆猴。
Politico採訪商業組織,指稱大陸的禁令現已重創立陶宛產業鏈上的其他國家,包括法國、德國與瑞典的商品,全慘遭池魚之殃。然而,就在維爾紐斯拍板將外交人員自北京撤出的第二天,歐盟27國舉行(16日)會議商討如何採取貿易行動回擊北京,卻尷尬曝露自身能斡旋的空間非常地小。
※5月之爭
立陶宛與北京的攤牌最早開始於5月,當時維爾紐斯退出北京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其後,臺北與維爾紐斯允諾互設外交辦事處,雙方緊張情勢瞬間升級。
雖然,北京迄今仍未公開承認採取貿易報復,卻仍舊發動一系列制裁,試圖嚇阻歐盟國家與臺灣展開任何更深層的關係。大陸官媒更嘲諷立陶宛是老鼠,不過是大象腳下的一隻跳蚤。
※歐盟尋找替代供應商需費時多年
1名派駐中國大陸的企業高層表示,北京正向歐盟企業全面施壓,要求禁止立陶宛商品進口。其不只點出馬牌與海拉這兩間德國企業因使用立陶宛零件而無法進入大陸市場,更警告要尋找可信賴的替代供應商,恐怕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另1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業界人士則表示,不只德國,法國與瑞典也因爲立陶宛爲其供應鏈的一環,而面臨類似問題。
報導引述歐洲官員說法,表示雖然歐盟駐華大使鬱白(Nicolas Chapuis)正努力爲立陶宛與北京進行斡旋;但北京迄今仍否認對立陶宛進行貿易報復,而是透過官媒警告將停止與不尊重中國大陸主權的國家進行貿易。
位於中國大陸的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宣稱,中國大陸正對歐洲企業展開始史無前例的廣泛施壓行動。「隨着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經讓供應鏈的情勢變得更爲困難,大陸新舉措勢必讓全球供應鏈的問題更爲複雜」。
現階段,立陶宛出口商只能把合作對象轉到其他國家,也選擇與臺灣發展關係。圖爲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右2)率領的中東歐三國經貿投資考察團,日前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代表臺灣政府,捐贈立陶宛10架國產警用無人機。(圖/中央社
※3大工具都枉然
文中分析,歐盟只能尋求固有的思維模式:透過貿易相關單位進行協商,以及尋求WTO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模式恐怕缺乏足夠的資源使其奏效。
在立陶宛事件中,大陸採取目標明確的政治步驟,最終在於威脅其他歐盟成員不會繼立陶宛之後,發展與臺灣的關係。
相較之下,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表示,立陶宛已得到來自歐盟的政治支援;但貿易議題需要點時間發酵。歐盟貿易執委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也公開表態相挺立陶宛,並矢言要調查北京的行爲是否符合其已簽署加入的WTO之法規。
但文章認爲,儘管歐盟想要提供再多地幫助,卻會察覺自己的選項相當有限。因爲,北京瞄準立陶宛作爲產業鏈中間角色的做法,並不在WTO貿易保障措施與反傾銷措施的規範範圍之中;再者,歐盟與中國大陸也沒有簽署雙邊協議,以提供歐盟透過協議緩和緊張情勢。
當然,杜姆布羅夫斯基斯也等待歐盟執委會於8日提出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 ACI);等待其完成後續立法過程。ACI旨在解決因地緣政治而引發的貿易緊張情勢,使歐盟能透過商品、服務與智慧財產權反擊貿易挑戰者。
不過,ACI最大的問題是取得歐盟內部的共識;換言之,這可能需要多年討論纔可能形成共識,這對立陶宛而言無疑緩不濟急。
圖爲立陶宛防長(左)與美防長奧斯汀簽署國防合作協議。(圖/DVIDS)
※尋求WTO解決曠日廢時
布魯塞爾也能開始蒐集證據,好在WTO提起對北京的訴訟;但這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考量到WTO的上訴機構因美國近年來持續杯葛法官提名,已於2019年12月停擺迄今,這意味着歐盟即使上訴到WTO恐怕也枉然。
爲了規避已經癱瘓的WTO最高法院,歐盟也可以訴諸其最新修訂的貿易執法法規;不過,要能使用此一武器必須建立在WTO專家已進行裁決,而這又需要時間而緩不濟急。
雖然立陶宛官員強調,正和歐盟執委會合作,將案件提交WTO;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6日在與李克強電話也提到類似問題。但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反脅迫政策專家哈肯布羅(Jonathan Hackenbroich)卻認爲,很難看出歐盟能採取甚麼有效的反擊。也說明歐盟手頭工具與對方差距,以及凸顯對反脅迫工具的需要性。
1名立陶宛高層坦言,歐盟到最後可能只剩下癱瘓的WTO機制與軟外交,別無其他選擇。「從長遠看,歐盟需要找到一個能持續的解決方案,使貿易恢復流動。甚至讓不尊重貿易體系的第三國能明白;一旦出現經濟問題,或是針對成員的脅迫行動,歐盟就會堅定的反應」。
現階段,立陶宛出口商只能把合作對象轉到其他國家。庫比柳斯解釋,大陸壓力正產生骨牌效應;部分與大陸經濟利益往來較小的國家,也選擇與臺灣發展關係;此外,立陶宛也尋求能與美國談成更多交易。「很多新機會正在開放,特別是與民主國家的合作更爲正常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