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強化臺灣史研究 扭轉去中國化史觀

大陸正加強對臺灣史的研究。圖爲廈門鼓浪嶼的鄭成功雕像。(新華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七一黨慶前夕的6月30日提到,「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不只在中共黨史、近代史,大陸也正在強化對臺灣史的研究。近期《臺灣歷史研究》刊物的升格,就展現北京力圖掌握臺灣史研究的學術話語權,從文章的題材和角度,也意在扭轉檯灣去中國化的史觀。

《臺灣歷史研究》由中國社科院主管,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於2021年從「輯刊」升格爲「期刊」,同年10月創刊。刊物迄今出版7期,據本報記者統計,已登載的39篇專題或論壇文章中,以時代區分,以戰後的20篇過半居首;主題上則以政治(15篇)、社會(11篇)居多。

中國社科院近史所臺灣史研究室主任、期刊主編李細珠在創刊號撰文明確表示,加強臺灣史在學科、學術與話語「三大體系」的建設和創新,除可以推動大陸的臺灣史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也有助於爲官方「反獨促統」建言獻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記者觀察歸納,該期刊的選題特色有二。一是直指兩岸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親近性。譬如福建社科院研究員楊彥傑探討荷據時期大陸商人在臺灣的發展,點出兩岸社會的融合發展與延續性;廈大臺研院助理教授王玉國以臺北市溫州同鄉會的《溫州會刊》爲文本,強調刊物對形塑兩岸溫州人「集體記憶」的作用。

二是明確反對臺獨史觀與意識,扭轉檯灣的「去中國化」史觀。譬如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漢國撰文直指1988年後,臺灣的歷史課程開始了有步驟的「去中國化」,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上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同時大量壓縮中國史內容和教學時間。在蔡英文執政後,更是強化了臺獨意識的教育。

對此,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臺灣研究所長劉相平認爲,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面對臺獨史觀在臺灣史學界乃至社會蔓延的形勢,他提出應該以「中華民族史觀」爲主軸,並進一步呼籲兩岸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