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馬立霜:建議推動新材料在孕期診斷畸胎上的治療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推動新材料在孕期診斷畸形胎兒治療上的應用、全面提高孕檢技術水平……1月13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正式開幕。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新生兒外科首席專家、主任醫師馬立霜今年帶來的提案主要圍繞出生缺陷結構畸形救治等方面內容,她建議推動再生材料在臨牀上的應用問題,從孕期便可對畸形寶寶進行治療。

就在不久前,2024年度“十大醫學影響力專家”名單揭曉,馬立霜便是其中之一,她從事小兒外科結構畸形早期診斷、微創治療研究30多年,攜團隊帶領死亡率高達70%的先天膈疝(CDH)寶寶們突破重重難關、獲得新生。她也因此在國際上率先提出CDH患兒的全方位一體化診療方案,從產前評估,到產後綠色通道轉運,再到腔鏡微創治療緊密銜接的三級防控流程。

“我們已經有了很具實力的、國際國內領先的臨牀研究基礎,下一步就是要讓微創治療技術、多科合作模式分點、分區鋪開,讓更多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療。”馬立霜以新生兒膈疝爲例,產前排畸時,大多在孕17周至24周就會發現有胎兒膈肌缺陷(有一個洞)的情況,因其會影響心肺發育,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說“產前診斷膈疝的100個孩子裡,經過各種關口可能最終只有十幾個能活着出生”,且經過複雜的圍術期治療以及外科手術,也許會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

因此,馬立霜建議讓優質醫療資源佈局分配更合理。“我們提供一個干預性的治療,會使胎兒出生後患病程度減輕。”其次,馬立霜也建議推動新技術新材料在臨牀治療上的應用。她以治療新生兒長段缺失型食道閉鎖爲例,目前其團隊已經開展了相關橫向科研合作,將研發出的再生材料,可採用微創手術的方式治療這一嚴重結構畸形,但在政策管理上,還難以界定這一材料究竟屬於醫療器械還是藥物,她希望通過和委員們的討論,推動再生材料在臨牀上的應用問題。

“對於結構畸形的救治就是要從源頭上解決,防治非常重要。”馬立霜表示,因此,她的提案涵蓋了從婚檢到孕檢以及治療的全流程,“大家可以高高興興地要個健康寶寶。”馬立霜笑着說道。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