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晉一個160億獨角獸

這兩年和投資人朋友聊天,總是能聽到大家把“一定會出現結構性機會”掛在嘴邊。

按照我粗淺的理解,這句話包含着兩層含義,一層用來表達遙遠的信心,暗示“只要肯找,優質的項目總會有”;另一層用來坦誠信心背後的難度,表示“找到的難度非常大,堪比庖丁解牛”,需要做到“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

“一碗用來緩解精神內耗的雞湯”,這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結構性的機會”的定義。

但如果你最近跟我聊起這個話題,我可能會給你一些截然相反的答案。因爲隨着對國內外創投市場的持續跟進,我發現確實有很多意想不到、商業路徑沒那麼直接的賽道,反而表現出了極具反差感的生命力。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案例。近日,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尋位置”)官宣了最新一輪融資,領投方爲北京信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上海數宇鼎元私募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北京市東城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青島中和星耀創業投資基金跟投。千尋位置的整體估值也在本輪融資後攀升至160億元人民幣,成爲北京創投市場新晉獨角獸。

而推動千尋位置創造這一份矚目成績單的賽道,則是一連串你乍聽上去很難找到興奮點的名詞:定位、導航、智慧交通。

令人意外的熱門賽道

千尋位置成立於2015年,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設立,定位“互聯網+位置(北斗)”,即通過北斗地基一張網的整合與建設,構建位置服務雲平臺,發展到現在其核心產品“高精度定位服務”已經投入應用到智能交通、無人駕駛、城市管理等領域。

根據今年5月發佈的最新數據,千尋位置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的日服務次數超過100億次,全球累計接入智能設備超20億臺。

同時根據今年上半年,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同比增長7.09%,其中高精度位置服務相關收入達到21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25%。

所以儘管千尋位置暫未上市,不需要定期對外公佈具體業績。但這麼一交叉佐證,即使是純路人也不難估算,千尋位置踩中的是一個數以千億計的大生意。並且隨着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賽博化”,線上線下的耦合度直線提升,千尋位置的產品價值還將繼續指數級攀升。

千尋位置自成立之後,融資之路也確實一直很順利。2019年以前,千尋位置分別由兩大股東——阿里和中國兵器(旗下子公司中兵北斗)——完成過兩輪融資。2019年10月,千尋位置的首輪市場化融資就成爲突破“獨角獸”的門檻,以125億元的估值融資10億,併成功地引進了上海國際資管、工銀投資、中國國新控股、國和投資、永徽基金、金浦投資等多家國資機構。

2020年6月,千尋位置完成A+輪融資,吸引到了國新科創基金、國風投基金,工銀投資選擇跟投。然後就是今天,我們在新股東列表裡看到了來自北京、青島等地的新面孔,估值也擡升到了160億元。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有一種莫名的判斷,國家隊的扎堆,是不是說明這其實是一個“國產替代”的故事?尤其是衛星、定位這些關鍵詞的出現,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一些更高層面的概念,似乎遠遠超越了“投資人共識”的範疇。

但事實上,如果對“定位”、“導航”進行檢索,不難發現近兩年在國外市場,也誕生了許多由頭部機構操盤的明星項目。

例如2022年10月,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和精確定位技術的導航服務供應商Swift Navigation,就完成過一筆整體規模1億美元的融資,並將累計的融資金額提升到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韓國國家隊SK Inc、美國老牌早期風投機構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Potentum Partners、FM Capital等等。

在官方通稿中,SK明確表示之所以選擇領投,就是因爲Swift所擁有的高精度定位解決方案,非常適合汽車、智能手機、機器人和未來智能設備的需求,是他們未來面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的必要選項。

KKR則在2022年11月領投了一家來自澳大利亞的導航技術開發商Advanced Navigation,投資規模爲68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86億元),投資方還包括OpenAI的投資方之一Alpha Intelligence Capital。

KKR的亞太區域合夥人Mukul Chawla也進行了與SK類似的表態,他說“隨着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們很高興也必須要和這樣的團隊進行合作。”

2023年9月,行業裡最有“風口標識物”特徵的軟銀“雖遲但到”,獨家投資了豐田、通用、寶馬的導航技術供應商Mapbox,整體投資金額高達2.8億美元(接近20億人民幣)。

根據介紹,Mapbox此前的主要業務,是爲移動端應用和物流公司提供渲染雷達地圖以及定位服務。在拿到軟銀的投資後,Mapbox將嘗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探索無人駕駛領域內的業務。

總之這樣橫向一對比,同時打上了智能交通、無人駕駛、城市管理、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標籤的千尋位置,其16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顯然是一個非常符合市場現狀的結果。尤其是再考慮到國內外“智慧化基礎建設”之間的明顯差異,甚至還顯得有點“保守”。

增長謹慎的估值空間

不過老話說了,“適度保守是謙虛,過度保守有話題”。

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樣,實際上千尋位置這樣的項目早早地吸引到了國家隊的集體入場,並且早在2019年就拿到了“獨角獸”的頭銜,估值攀升到了125億。也就是說千尋位置的估值在4年裡增長了35億,年均增長略小於9億,年均比例大約7%左右。

而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100億獨角獸破產,投資人集體反思》裡提到過這樣一組數據,說目前全球創投行業普遍縮緊了風投資金的口子,提高了對初創公司的業務基本面門檻,進入估值重調階段,進而導致創業公司們不僅獲得新融資的時間變得更長、估值增長難度也正在變大——以估值年度百分比變化計算,初創企業的每年估值成長速度已經從速度從14.5%下降到9.6%。

另一個線索是,今年2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曾經發布一份公告稱,千尋位置或將出現股權變動,原因是中兵北斗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擬轉讓千尋位置7.7%股權,轉讓底價約13.08億元。據此估算,千尋位置整體估值達到169.87億元。

也就是說,千尋位置的估值增長速度是低於平均值的。

當然,這背後肯定有市場環境不同的影響。近年來美國市場備受“自由度過高”的指責,2021年已經成爲了公認的2000年互聯網時代後的“最大泡沫之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尋位置的估值成長在數學層面上低於均值,並不是一個很能讓人意外的結果,估值能夠持續增長已經很不容易。

但估值成長降速的背後就一定是大環境因素下的偶然。一個最直觀的例證是,在行業媒體端關於千尋位置的描述發生過數次迭代:

成立之初,千尋位置最常見的企業定位“互聯網+位置(北斗)”,基於衛星定位、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提供亞米、釐米和毫米級的高精度位置服務。而到了2019年A輪融資的時候,千尋位置則宣佈進行戰略升級,公司將從從“精準位置服務平臺”升級爲“時空智能基礎設施”,當時千尋位置CEO陳金培的描述是:

“時空網、計算網、互聯網,將組成未來萬物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人類每一次探索時空能力的升級,都給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數以億計的機器需要時空智能,從而具備與人類相似的時空感知處理能力,並進行自主決策。”

2021年陳金培主動糾正了外界對自己的描述。在一次採訪中,他說“千尋位置不是一個硬件服務商,也不是一個單純的位置服務商”,過去主要的市場是“汽車”,但那都是基於“位置服務能力”,“時空智能的範疇大,可以做更多事情”。

這讓我想起去年曾經主持過的一場“商業航天閉門會”。在那場閉門會上,參會者們幾乎都毫無保留地表達了自己對“商業航天”賽道的看好,也幾乎同步地表達了一個隱憂:資本市場走在了產業成熟的前面,甚至提前了很多年。在這個前提下,資本的耐心可能會更脆弱,進而導致企業越來越迫切地想找到穩定的商業模型。

把千尋位置近兩年的經歷帶入這條共識反推,當 “高精度定位服務”成爲“結構性機會”的代表,並且是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那麼作爲國內“高精度定位服務”行業的領頭羊,160億估值的千尋位置,似乎也到了替整個行業回答商業化問題的重要節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