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棄守的防疫大赦令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佈26日開始實施3+4新居隔政策,27日約有6.7萬人解除隔離,宛如防疫大赦令。我們面對的是相同的Omicron BA.2,爲何今天政策大轉彎,早知如此,春節期間何必大費周章,造成上萬人隔離無法過年,這3個月政府到底做了些什麼超前部署?現在政策修改,我們的快篩試劑真的夠嗎!?
全球至今已經有1.5億人感染Omicron,早已有足夠的真實數據讓政府參考調整策略了。但指揮中心還停留在Covid-19或Delta的概念,低估了Omicron的傳染力,以爲透過疫調隔離可以封鎖病毒。
歐美、日、韓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隔離政策只能短暫有效。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就面對現實吧!防疫政策必須對人民說清楚邏輯,先前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只是給人民疫苗補票機會,長者施打率纔是重點。民衆也需要給胡蘿蔔(經濟誘因)加棍子(防疫鬆綁的壓力)。香港資料顯示,60歲以下死亡率極低。如果疫苗有限,儘可能把疫苗保留給60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施打第3劑。政府需要及早教育民衆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面對毒氣最好的方法,是準備好防毒面罩,逆風迎向快速通過。我們沒有學習新加坡政府有承擔的政策,只要準備就緒,就接受現實,領導人民走出風暴。
指揮中心政策思考的深度只是周、月,纔會有動態調整,模糊政策就是不負責的政策,動態機動調整隻是內宣的文字。政府應教導民衆要接受「被感染」的事實,全民感染率約10~20%,但不需過度擔心,最大的可能是輕症,約99.6%。每日確診人數不是重點,總感染人數沒有達到一定數目,高峰期是不會過去的。
重點是上升斜率維持在醫療負載之下。以每天1萬例確診也不過40牀,目前4000牀專責病房應是足夠的,政府要準備好資源並整合及調度,「過去是疫苗,這次是藥物。過去是公衛,這次是醫療。」完全是另一場戰爭。
明知Omicron不可能靠隔離長期阻擋,政府就是要面對它、處理它。在疫苗方面,4月23日的第2劑疫苗覆蓋率來到79.71%,第3劑57.42%,可算準備好了;藥物方面需超前部署,目前尚未足夠;至於非藥物介入措施(NPI)應繼續維持,以臺灣人的守法程度,戴口罩等措施都能執行到位的,如果能三管齊下,大家就應放下對新冠疫情的恐懼,接受「新常態」。
透過疫苗,2022年人類已經比2020年有更多的免疫力,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從春節防疫隔離14天的規畫,再到屈就現實一變再變的7+7,這次3+4的防疫大赦令政府顯然是被迫棄守,而不是有前瞻性規畫的。我們其實要「翻篇」了,忘掉過去的防疫經驗,重新認識Omicron,政府應清楚告訴人民防疫政策的邏輯,人民才能和政府攜手,順利衝過新冠疫情的最後一關。(作者爲退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