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核能發電不能再等待(李敏)
核電問題近來再度成爲輿論關注焦點。(中時資料照)
選舉落幕了,該想想該如何治國了!臺灣地狹人稠,98%的能源依賴進口,能源政策應是國家大政的重中之重了!談能源政策不能不討論電力政策,而臺灣該不該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是電力政策的核心。毫無爭議的,能源政策規劃最主要目的,就是確保供應的無虞、能源價格或發電成本的穩定、以及降低能源使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核能發電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
核能發電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核電廠燃料的安全儲量可以輕易的超過18個月,而天然氣發電燃料安全儲量可能只有數天。民間企業創立的國家政策智庫,國策研究院於1月14日舉辦「2024臺灣大選後新政展望與挑戰」座談會,邀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戴雅門(Larry Diamond)以「此次臺灣總統大選對未來美中臺關係的影響性」爲題演講。戴雅門認爲,「臺灣面臨中國的挑戰,需要讓自己備戰、且更有韌性,而唯有臺灣愈強大,美國的協助效力纔會愈強」、「如果臺灣不迅速、顯著地提高其能源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可能會通過相對的強制措施,很快就讓這個島嶼屈服」、「我們胡佛研究所的工作組認爲,我們認爲臺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在沒有核電的情況下,實現其所需的能源彈性」。這些論述,明確的點出持續使用核能發電對臺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核能發電成本穩定
核能發電成本中,採購鈾燃料的成本佔比低,核能電廠一旦建成,發電成本不易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衝擊。民國111年2月俄烏戰爭造成化石燃料價格的飆升。臺電公司110年核能發電成本每度1.38元,110年核能發電成本每度1.57元,增加8%﹔110年燃煤發電成本每度1.57元,111年3.57元,增加127%;燃氣發電成本由每度1.92元,飆升到111年的3.29元,增加71%;臺灣電力系統平均發電成本,由民國110年的每度2.01元,攀升到民國111年的3.39元,增加69%。民國112年,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臺電公司核能、燃煤、與燃氣的發電成本分別爲每度1.39元、3.43元、與3.44元﹔系統平均發電成本3.59元。核能的發電成本在這兩年中幾乎沒有變動。
媒體報導,臺電公司虧損已達3552億元,臺電的天然氣系向中油採購,前述虧損還不包括中油爲抑低天然氣價格的貼補。如果民進黨政府,在民國107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即着手規劃核電廠的延役與核四廠的商轉,提高核能發電比例,臺灣電力系統的平均發電成本固然會因俄烏戰爭而改變,但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幅度。俄烏戰爭是化石燃料價格與發電成本飆升的元兇,但錯誤的非核家園政策是這兩年電價的調高與臺電高額虧損的最大幫兇,絕不爲過!
核能電廠發電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
根據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統計,核能發電生命週期每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爲12公克,而燃煤爲820克,燃氣爲490克。如果三座核電廠能夠延役,核四可以商轉,粗估每年發電量爲600億度,替代燃煤發電,每年可以減少碳排0.4851億噸二氧化碳,臺灣2022年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爲2.58億噸,佔比爲19%。如果可以繼續使用核能,可以將燃燒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000年2.09億噸。
2022年臺灣電力系統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爲561克,高於韓國的436克,日本的483克,甚至馬來西亞的544克。如2025年後繼續使用核能發電,假設年發電量與2022年相當,約3000億度,可以降低碳排放係數162克,在產品碳足跡上可與韓國競爭。
再生能源與核能同步發展是國際趨勢
全世界都公認氣候變遷是人類面對的最大危機,我們在跟時間賽跑,二氧化碳的減排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國際的共識是產品製造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是國際貿易規範的重要元素。換句話說,產品製造的碳足跡,將決定產品的競爭力,而製造業會往低碳排的國家遷移。
再生能源發電跟核能一樣有上述三項優勢,但是差異在於,再生能源無法調度,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能設施或鄰國電網的支持,不適宜做爲基載電力。再生能源需要廣大的土地面積,從單位土地面積的裝置容量來看,風力發電是核能的70倍,光電是核能的290倍。積極開發再生能源是不悔的道路,但是必須瞭解臺灣地狹人稠與獨立電網的限制。
臺灣到底會不會缺電
選舉過後,在野黨立委已召開記者會,提出修核管法的建議,推動核電廠延役,記者會中提到是爲了因應臺灣未來幾年缺電的危機。不幸的是,核電廠延役需要時間完成,即使現在即積極展開核電廠延役的工作,除非臺灣經濟不繼續成長,仍然解決不了未來幾年電力不足的問題。
臺電公司與經濟部始終不願意承認臺灣有缺電、限電的問題,但答案全寫在能源署111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112年公佈)。核三廠兩部機組預定於2023年6月與2024年5月停止運轉。依照111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112年公佈),2024年至2029年臺電要興建12座燃氣電廠,總裝置容量1,373.7萬瓩,與11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的內容相比,臺電公司2023年與2024年要商轉的機組都未如期完工。獨立供電業者(IPP)要興建7部機組,總裝置容量711.2萬瓩,而獨立供電業者有5部機組的廠址都未揭露,如何能期待都能準時供電?
天然氣發電機組完工,可以商轉,但天然氣在那裡?臺灣目前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每年可以供應1,650萬噸的天然氣,110年使用量爲1,944萬公噸,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爲118%,遠高於日本與韓國的34%與38%。桃園觀塘的第三接收站於111年3月通過環差審查,依外推方案進行工程施作,預定114年6月供氣,提供大潭電廠、北部工業與民生用戶使用。臺灣天然氣進口設施的工程,除三接外,還有永安一接(原爲69萬公秉儲量)與臺中港二接(原爲96萬公秉儲量)的擴建。臺電基隆協和的四接環評爭議與審查過程的激烈堪比桃園觀塘三接。協和1號機要於116年12月商轉,目前電廠與四接的環評都還在審議中,來得及嗎?大林、通宵、協和共520萬瓩發電機組的天然氣由何而來!
臺灣規劃中的接收站至少還有3座,臺電臺中港的五接、臺塑麥寮五接、中油高雄大林蒲七接。五接目前進行環評程序;六接與七接環評都還未送件!最近聽說臺塑已暫緩麥寮5接天然氣接收站的投資計劃。這些天然氣接收站能順利如期竣工嗎?
轉變電力政策的契機
蔡英文的競選承諾,推動非核家園,臺灣不會缺電,電價也不會大幅上升。第二項承諾(按:電價不漲)早已跳票,今年3月還會加碼。核三廠兩部機組預定於2023年6月與2024年5月停止運轉,第一項承諾在覈三廠1號機停機後,也將面對嚴峻的考驗。產品製造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決定產品的競爭力,已是國際的共識,這個共識將逐步落實在國際貿易的規範中。賴清德不止一次表達他不排斥核能發電的使用。他有擔任國家元首的天命,但願他能聽聽能源專家的意見,看看國際核能與再生能源並重的趨勢,跳出意識形態,走出蔡英文的陰影,給臺灣的企業一個機會。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