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這個鈴鐺該怎麼掛?(李敏)
副總統賴清德日前透露,正規畫將已停核能機組維持緊急可使用。蔡英文總統昨接見環團時附和賴的說法,強調如果在非常困難的緊急狀態狀況下,進行這項考慮,並以總統的「緊急命令」權力範圍處理。圖爲臺電核二廠。(本報資料照片)
2024年年初的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戰火已經點燃,母雞們的廝殺已展開。一如所料的,選舉核心議題聚焦統獨與能源政策。5月29日媒體的報導說,賴清德表示「停機核能機組規劃維持緊急使用,以備不時之需」。
雖然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三位傳說中的總統候選人,總算有人向「非核家園」政策開了第一槍。剩下的兩人也扭扭捏捏的拿香跟着拜。瞬間似乎大家都不反對,臺灣需要核能,但配套呢?既然恢復使用核能是共識,說來容易,但如何執行?這讓人想起一個童話故事,一羣老鼠因有貓的困擾,大家開會決定給貓掛個鈴鐺就成了,散會;問題是這個鈴鐺該怎麼掛?
民進黨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已將臺灣的發電系統帶入泥淖。目前的困境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不如預期;天然氣復循環機組與天然氣接收站的工期嚴重落後,使得基載電力的供應捉襟見肘,夏天傍晚限電與缺電(分區停電)的風險極高。
民進黨的電力政策忽視科學實證,對再生能源發電有極不恰當的期待;將可調控電力發電機組的重心放在運輸儲存不便,且成本極不穩定的液態天然氣,造成國安問題與發電成本的不穩定。發電結構中化石燃料佔比居高不下,造成發電碳排放強度無法降低,嚴重威脅臺灣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工業界對於臺灣電力系統的困境早已焦慮不安,但大家除了苦笑與重複臺積電劉德音董事長在6月6日的股東會的話,「臺灣政府認爲我們電是夠的,我們也只能相信他」,好像也沒啥好說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電力困境的解方是改變「非核家園」政策,能源政策易幟爲「以核養綠」或「核綠共榮」,短中程執行現有三座核能電廠延役與核四商轉,長期爲着手規劃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相信此次選舉中,沒有任何一個總統或政黨立委候選人敢再堅持繼續推動廢核政策。
既然如此肯定,那能源政策還有啥可以討論的!以臺灣的選舉文化或政治生態來看,未來的攻防重點是爭論誰該負責任,藍說困境是綠的非核家園政策造成的;綠會甩鍋侯友宜杯葛核一與核二的用過核燃料幹儲設施;藍綠會順嘴說,核四商轉公投時,白的立委可是站在第一線反對的。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罵完了事。
大家有沒有想過,政治人物一起喊幾句新的口號,「以核養綠」或「核綠共榮」真的就可以順利推動嗎?恢復核能的使用犯了政治上最大的忌諱——「擋人財路」。臺灣核電廠由國營的臺電公司興建與運轉,核電廠延役與核四商轉相關預算要經立法院通過,立法委員(或任何民主政體的國會議員)身後都有黑手,綠能利益集團會放棄這能夠忍受嘴裡的肥肉被搶走,不採取任何手段嗎?
國家預算的動用要依採購法。採購法的招標程序,大幅增加了施工計劃的前置期;也剝奪了由最適合的優良廠商執行計劃的可能性;採購法的繁文縟節限制了工程執行的彈性,廠商、業者、與原能會對品保與品管法規要求的解釋不同,就有可能造成工期的延宕。這些事情在覈四工程中都有血淋淋的教訓。
臺灣核電發展需要新的架構
具體作法:透過採購法將4座核能電廠以ROT(Renovate Operation Transfer)交給民間公司經營。投標者必須尋求與國際核電廠運轉績優電力公司的合作,最好是合資;需有足夠的財力承擔核一、二、三廠延役改善工程,以及核四廠商轉所需之投資。得標者依投標文件逐年支付臺電公司權利金。民間公司透過合約委由臺灣電力公司核能部門執行電廠運轉與維護的日常作業。核電廠後端(核廢料與拆廠處置)費用,依政府法規收取,存入「核電廠後端營運基金」。核能電廠的管制均依國家現行法規。
民間公司可採IPP模式,以約定的價格,將核電廠的電力賣給臺電;或採用再生能源發電業的模式,將無碳電力由臺電代輸,直接賣給臺積電、聯電、中鋼……,有效的降低其產品的碳足跡,售電價格由市場決定。5年內,臺灣會有8部核能機組運轉,年發電量可達600億度。有份網路上的資訊顯示,預估臺積電2028年的年用電量爲450億度,只佔8部核能發電量的75%。若有核電的選項2030年,劉董事長不必擔心「買太多綠電會讓其他人買不到」,就可以毫無牽掛的帶領檯積電達到「碳中和」。
優點:民營公司取得核電廠經營權後,後續工程的進行,可以不受預算法與國家採購法的限制,大幅縮短流程,有效掌控工期,提升施工效率與品質。臺電公司依合約逐年收回核四廠三千億的投資,運轉中已完全折舊的核電廠,將成爲資產,可解決臺電財務困境。臺電核能部門員工的工作權可以獲得保障,臺灣經營了40年的核電經驗能夠傳承,與後續SMR的營運銜接。核能發電不排放二氧化碳,解決國內業者無法取得無碳電力得窘狀。
臺灣有些民衆反核四的原因是對安全的疑慮,或者說對國營企業沒有信心,如果由國際聲譽佳的國際電力公司來管理,可以增加民衆的信任感。如果有廠商願意投資,代表核四廠是安全的,這比要求國際團體來驗證核四廠的安全與否,更讓人放心與信服。由民間公司經營,核電應可在3~4年後解決可調控電力不足的問題、降低臺灣能源供應的風險、穩定臺灣的電價、滿足國際對臺灣減碳的期待。
可行性:新的架構所有的步驟都與法有據或有先例可循,基本上都是行政權的範疇,不需要新的立法。潛在投資人包括,國外大型能源投資集團、國際核電廠運轉績優電力公司亦可能是投資者、國內對無碳電力有需求大型電力用戶集資、甚至核四廠的設計廠商(GE & Hitachi)。GE & Hitachi在這波核能復甦中還沒任何指標性的計劃,核四計劃的推動可以讓公司核能部門有所發揮,亦可達到宣傳的目的,核四的商轉與日後的營運亦代表着極大的商機。廠商獲得IPP售電、或大企業供電合約可以獲得融資。這個構想能否吸引投資人青睞的考量爲是否有獲利的空間,財務風險與電廠安全的評估可依客觀數據與法則進行,不是任何由意識形態出發的主觀認定。個人認爲,不論現有核電機組的延役與核四商轉會是極大的商機。
以上核電營運的新架構另一個考量是投資財團對政策風險的認知,也就是對政府的信任。這個構想必須在大選期間有充份的討論或辯論,讓構想成爲候選人(總統及立委)的政見或承諾的一部份,纔有落實的可能。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