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龍蝦還鮮美的蛙肉 誤食卻能致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日前有民衆食物中毒,造成1死5傷。臺灣花蓮縣衛生局人員稱,經過衛生局相關工作人員採樣鑑定,確認6人是因爲誤食盤古蟾蜍而中毒。
花蓮豐濱鄉有6位民衆,本月在一次家庭聚餐中,誤將“盤古蟾蜍”當作青蛙食用。據花蓮縣豐濱鄉居民透露,事發當天,當事人一家五口人在家聚餐,有一個客人前來當事人家中一起參與聚餐。客人帶來自備食材要加菜。當事人以爲該客人帶來的食材是一般常吃的青蛙,便直接料理食用,沒想到會發生聚餐人員集體食物中毒。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物種鑑定結果,確認中毒民衆所停用的食材爲盤古蟾蜍,並檢出食材中含有致命蟾蜍毒色胺成分。
這6位民衆在吃光聚餐中的盤古蟾蜍後1至4小時,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痹等食物中毒症狀。6位中毒民衆中其中1人,在中毒事件當日下午1時許,便出現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痹等中毒症狀,到院前不幸不治身亡。參與聚餐的另外的5人,因爲食用盤古蟾蜍的量不多,出現中毒症狀後,被送到醫院治療後,現在已經身體康復已無大礙,各自自行回家。
花蓮縣衛生局長祥指出,臺常見的蟾蜍包括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蟾蜍毒素屬於一種強心配糖體,它主要通過耳後腺體分泌毒液。蟾蜍毒液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及腮腺,誤食會引發心律不整等症狀,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食用人死亡,需特別小心。盤古蟾蜍多生長在臺灣地區的山區與靠近山區的丘陵地,是島內體型最大的無尾目動物,身長在5到20釐米之間,大多數約6到11釐米,體色依環境而異。
有中毒風險的蟾蜍 是餐桌上的常見料理?
因肉質細嫩香滑、肉味香濃,據說能清熱解毒、美容養顏蟾蜍(粵語讀法爲蠄蚷)深受不少廣東人的歡迎。乳香、美極、酥炸、椒鹽、火鍋……現在在廣佛部分食肆市場,蟾蜍是不少人愛吃的菜品。
蟾蜍雖美味,但如果處理不當,毒性真的能讓人把一條命搭進去!據專家介紹,蟾蜍的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綠豆大小的顆粒裝包塊,這是田雞外表沒有的,蟾蜍體內多數毒汁也存於此。剖殺蟾蜍時,必須用專業刀法去掉蟾蜍毒腺,一旦不慎割破毒腺就會造成中毒,對人體心臟、消化道及中樞神經產生嚴重損害。一旦中毒便會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還會導致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大部分蟾蜍菜式烹飪製作,只是去除了蟾蜍耳下腺、皮膚腺等部位的劇毒,而其毒性物質還存在於肌肉、肝臟和卵巢,這些部位尤其是肌肉中的毒性物質則無法去除。
在臨牀上,蟾蜍中毒致人死亡的並不多見,但要引起重視。蟾蜍中毒的臨牀表現潛伏期爲0.5至1小時,主要症狀爲頭暈、出汗、口脣及四肢麻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休克、胸悶、心悸等,嚴重的可能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蟾毒如果誤入眼睛內,還可引起眼睛紅腫甚至失明。爲防止意外中毒,儘量不吃可疑蛙肉。不要在野外捕捉、挑逗、玩耍甚至捕食蟾蜍。
盤點那些有劇毒的“人間美味”
河豚魚
河魨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嚐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嚐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痠軟,恢復精力等功能。
但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後易因中毒而導致神經麻痹,進而發生頭暈、嘔吐、口脣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潛伏期一般爲0.5~3小時,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
織紋螺
食用織紋螺的多是東南沿海地區,在福建莆田民間甚至還流傳着吃螺過節的習俗。據說,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歡炒織紋螺這種小海味,特別是莆田,家鄉人都認爲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節前後都愛食用織紋螺。炒熟的麥螺顏色層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圓潤,較易吸吮,吃起來肉質嫩滑,略帶筋道,絲絲鮮香,回味無窮。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等。織紋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後可產生頭暈、嘔吐、口脣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潛伏期最短爲5分鐘,最長爲4個小時。
銅鑄蟹
銅鑄蟹,又稱銅鑄熟若蟹,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青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寬約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現爲口脣、手腳發麻,步態不穩等症狀。
圓尾鱟
圓尾鱟(“hou”第四音),也稱馬蹄蟹或蠍鱟,平均體長30釐米左右,體重平均0.5公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不可食用。
圓尾鱟成體及幼體的卵、肌肉、黃色結締組織均富積有毒素,誤食後會出現頭暈、胸悶、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等中毒症狀,甚至會導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應馬上送醫院救治,但目前針對圓尾鱟的毒素仍無藥可治,只能通過催吐、洗胃、血液灌輸等方式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