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宜德關停,硬折扣資金鍊危機第一單
已在上海運營超過7年的硬折扣零售商——比宜德宣佈關停,其母公司壹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昨日夜間發佈停業公告,稱比宜德超市將於2023年12月22日起暫停營業。
12月20日則爲比宜德的供應商結款日,許多供應商聲稱並未收到比宜德的貨款,而年關將至。
比宜德是中國百店級規模硬折扣零售商中,出現資金鍊危機的第一家。
比宜德走得是硬折扣模式(後加了一點生鮮),門店面積200平米左右,sku千支左右,在華東曾擁有超過200家店,當下則收縮到上海,擁有60家左右的門店。
這家企業從一開始做的是中國版ALDI(奧樂其),力圖將ALDI複製到中國市場中來。而真正的ALDI來到中國後,反而卻放棄了海外固有的硬折扣模型,而走了“品牌折扣”。(我們將品牌折扣超市定義爲品牌化超市經營,強化差異化做生鮮做即食,而非僅標品經營。)
當時,ALDI相關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在中國,他們也看了比宜德將ALDI中國化落地的嘗試,但他們還是認爲,如果在中國做硬折扣,將ALDI的國外形態複製到中國,成長的天花板可能會更低。
所以,ALDI進入中國後,雖然掛牌ALDI,形態上卻做成了中國版的Trader Joe's(也是旗下零售品牌),這也是元初食品最初在中國乾的事情——將Trader Joe's中國化落地。
總體來說,從此次比宜德的資金鍊危機來看,折射出的硬折扣模式在中國面臨的挑戰,可能主要有四塊。
一、賣高毛利VS走量。
中國的商鋪租金高,尤其是一線城市商圈小店,租金很高,以往形成的認知是,做社區商圈小店,要賣高毛利才能覆蓋開店成本。但硬折扣模式走的是降低毛利,自營採銷設定固定毛利率做低價,相比當下社區店的毛利率水平砍了一半左右。那麼,覆蓋租金成本,硬折扣得賣多少東西才能夠?量不大,折扣店不可能盈利。
問題則是,中國的社區商圈輻射能力是有限的。中國的線下商業跟歐美線下商業有很大不同。中國的城市化,人口密度高,以小區爲居住單位,而歐美都是獨棟建築居住形態的城鎮化。
這就造成中國的社區商鋪租金更高,且輻射能力有限(走路購買走不了多遠),到當下,一個社區商圈店現在的輻射半徑也就在500米左右,在這樣的覆蓋範圍,它能得到的單量是有限的。
不同的商業環境所形成的盈利模式也完全不同。
ALDI的硬折扣模式在國外,開始都是買地開店(居住分散,地價低),硬折扣因低價所帶來的客流與交易,會產生土地增值,土地增值則完全由自己獲益。但在中國的小區居住形態下,哪還有“低價”買地的空間與可能。
所以,要將硬折扣模式複製到中國,盈利模式就不能完全複製過來。而在高租金成本下要走量做低價,很辛苦。
二、缺乏差異化能力。
由於採用的是一套固定的極低成本的運營體系,硬折扣模式很難做生鮮,也很難做即食(非標品)。
但不做這兩個品類,只做標品很難做出差異化。現在,做超市只有生鮮和即食才能做出差異化。事實上,目前的生鮮品類要做出差異化都越來越難了。而沒有差異化怎麼吸引進店,怎麼構建持久的競爭力。
如果只是拼價格,當下,在中國做零售的挑戰在於,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由於中國是生產製造大國,擁有龐大的製造產能,因此,在中國是沒有辦法說“我會比所有人便宜”的。
三、電商競爭。
電商由於沒有時空限制,且是預售,它的集單效率更高,基於產地能虹吸全國訂單,再一盤貨發全國,所能產生出的規模效應,是當下實體零售商難以比擬的,而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年萬億交易規模的7大電商平臺。所以,中國實體零售商做標品都很辛苦。
加上,現在電商的商品包裝、調性等方面也都相當好了,價格即使比硬折扣貴一點,但它能配送到家,硬折扣如果要配送到家,由於其定位極端便宜,送貨要滿足起送點得買多少東西纔夠配送?
正是因爲有“低價”電商的存在,硬折扣在中國要像在歐美市場那樣完成原始積累,獲得空間做出規模,難度會大得多。
四、消費習慣。
一方面是中國中青年的電商消費習慣已經養成。另一方面,中國的飲食習慣跟國外也不一樣,中國市場對生鮮的需求很大,對食品的要求,對食品好不好吃的要求,跟德國等市場也是不一樣的,至少是跟硬折扣在德國出現時的市場環境是不一樣的。
國外如德國市場只要是安全的,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大的挑剔,越便宜越好,這是硬折扣最初能在德國做大的原因。但中國的熱餐飲食習慣養出來的胃,對食品好不好吃的要求,非常挑剔,不好吃再便宜也沒有用,尤其是在硬折扣當下發力的一二線城市。
以上這四個原因可能是比宜德沒有能做出規模的宏觀層面原因,而做不出規模,硬折扣模式就難以爲繼,後續的IT系統建設、綜合商品開發能力等軟實力建設也都很難跟上。
最終,隨着消費者的新鮮感下降,客流會出現下滑。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