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情緒會扭曲統計

過往只要修正後的數字調高,統計部門總要捱罵,但這些批評者真懂得GDP嗎?多數不懂,何以不懂還能如此理直氣壯?總的來說,是情緒使然。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數字,很容易受情緒、立場影響而被人們做出不同的解讀,美國2013年7月國民所得統計大改版,研發支出、影視產品及著作權的採購,從中間消費變成固定投資,經此調整美國2012年的GDP擴大了5,000多億美元,光是這個上修規模就比臺灣一年的GDP還要大,然而並沒有人質疑美國在數字上灌水。

相反的,2005年底中國大陸依據工商普查資料進行GDP五年修正,馬上有人指責此舉如同兒戲,2019年再次公佈五年修正,依然被認爲在操弄數字。平心而論,大陸再怎麼修也沒有美國修得這麼厲害,但何以美國修了就沒事,大陸修了就有事?

原因無他,情緒而已。過去20年臺灣也有同樣情況,只要修正後的數字調高,統計部門總要捱罵,這些批評者真懂得GDP嗎?多數不懂,少數人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那麼,何以不懂還能如此理直氣壯?總的來說,是情緒使然。美國的文明、美好自二戰之後藉由電影、媒體傳播,久而久之,人們對美有傾慕之意,在愛屋及烏的心理下,任憑美國數字怎麼修都是好的。反之,中國大陸昔日有「官升數字,數字升官」的傳聞,在這個刻板印象下,大陸數字上修,就算把道理說盡,仍會被認爲有貓膩。

大陸日前恢復公佈青年失業率,由於排除了在校生,因此又被批爲「政治數字」,其實新、舊版青年失業率各有意義,並非沒有價值的數字,只是在情緒作用下,批判聲浪還是如潮水般涌來。假設新版青年失業率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此刻人們還會說這是政治數字嗎?我想,應該不會。

由此可知,如今我們對美國的放心也好,對大陸的懷疑也罷,多屬情緒作用,然而社會的進步是取決於理性而非情緒,當不明究理的批判蔚爲風潮,隨波逐流的人遍滿地面,獨排衆議的人逐漸凋零,舉國滔滔皆是情緒,那不只是統計危機,邏輯危機,更是國家危機。

兩千年前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並非有罪,相反的,羅馬巡撫彼拉多認爲他無罪,耶穌傳道、醫病救人無數,本該被人推崇纔是,但在成千上萬羣衆齊喊:「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的沸騰情緒下,悲劇就發生了。太多情緒,太少理性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古時如此,今日亦然,看統計數字如此,治理國家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