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生意不好做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曾今被譽爲“彎腰撿錢”的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了。
“去年開了一家便利店,一年的租金、水電、人力等成本加起來超過了30萬元,而營業額卻僅勉強維持在40萬元左右,利潤率極低。”廣州天河區一位便利店店主李先生(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在折扣店的衝擊下,他的店鋪銷售額直線下滑,現在不得不考慮轉型或關閉。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便利店年銷售額達到了4248億元,同比增長10.8%,門店規模突破32.1萬家,同比增長7.0%。從數據來看,便利店行業在國民經濟增長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有着強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2023全國便利店客單價總體有所回落,便利店單店單日營收爲4698元,同比2022年下降2.0%。
行業整體在增長,但個體店鋪賺的錢卻變少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名譽會長,CCFA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裴亮表示,便利店的核心價值是“便利”,消費者願意爲“便利”付高價。但隨着美團、京東等即時零售的興起,便利店的時空便利性正在被迭代。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便利店也不能置身事外。既要提供便利性的商品和服務,又要有實惠的有吸引力的價格。“既要”、“又要”顯得有些“貪心”,但站在消費者立場,滿足既要又要的高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青睞。
競爭激烈
按照經營模式分類,國內的便利店主要可以劃分爲連鎖便利店與非連鎖便利店。連鎖便利店包括7-11、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以及美宜佳、便利蜂等本土連鎖便利店。非連鎖便利店主要是夫妻店、個體店等。
連鎖便利店行業的品牌衆多,從業者之間展開了全方位的較量。不管是頭部企業還是中小品牌,大家都在不斷擴大門店規模、提升服務質量、降低商品價格,以此來搶奪市場份額。在一線城市,便利店之間的競爭尤爲激烈,相鄰店鋪之間爲了爭奪顧客,頻繁推出促銷活動,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中國便利店總店數從13.2萬家增長到30萬家,新增16.8萬家。要知道,直到2017年,我國便利店數量纔剛剛突破10萬大關。也就是說,這幾年新開設的店鋪數量就已經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積累的總和。
一線城市容量見頂,便利店企業就開始向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加速佈局。以國內某二線城市爲例,近半年來,該地區便利店的數量增長了近20%,但與此同時,關店率也達到了驚人的15%。
河南某個小縣城的便利店店主悅悅在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現在這條街上,除了我們這家便利店,又新開了3家。縣城裡繁華地段的居民區、樓前樓後小區內,甚至300米的距離內就能開出3、4家便利店。”
除了對家的競爭,這些便利店企業在下沉過程中還要面對來自本地商超、大量的夫妻店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不少店主反映,由於租金、人力等成本的持續上漲,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他們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
低價衝擊
以低價爲核心賣點的量販零食店,或者叫折扣店,正在對便利店行業發起前所未有的衝擊。根據《2024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68%的便利店認爲零食折扣店對門店銷售影響較大或很大。
折扣店怎麼就搶了便利店生意了?憑藉自身的銷售體量,零食折扣店能繞開中間環節,直接與上游品牌商對接供貨,集中採購降低成本。此外,現在的折扣店多采用現代化、數字化管理,實現商品的高週轉、低庫存,降低經營成本。從大環境來看,零售業普遍存在着產能過剩。這讓很多消費品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總之,這些因素的最終表現就是折扣店的產品相比便利店有着明顯的價格優勢。而從需求角度看,現在處於全球經濟的下行週期,尤其是又經歷了疫情,國民的消費決策越來越趨向理性。平替、低價、性價比成爲了主流的消費趨勢。特別是低價飲料、零食等品類,被折扣店搶先分撥了資源。便利店的銷售額大幅下降。
江蘇某便利店從業者朱女士(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便利店的某品牌飲用水售價爲4元,而零食折扣店興起以後,其價格直接降到1.8元,最後導致便利店不得不跟着降價。
折扣店降價也能賺錢,因爲它成本壓得夠低,但便利店就不一樣了。
現在開一家便利店的成本越來越高了。以45-60平的本土連鎖便利店爲例,投入約在25-30w之間,不含鋪貨、門店押金轉讓之類的費用。日系便利店要更貴一些,它們對加盟店面積的最低要求在60平米及以上。以加盟一家711爲例:5-15萬元的加盟費、5-15萬元的裝修費、5-10萬元的設備費、5-10萬的保證金。只這些加起來的總額通常就在20-50萬元之間了。
而在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開一家便利店,年租金可達30萬元,加上人工、水電、商品採購等成本,一年的總支出接近100萬元。營業額方面,受訪的便利店店主表示,月均營業額在20萬元左右,淨利潤率僅爲5%。
高昂的成本使得便利店一般需要保持25%以上的毛利率,才能夠維持盈虧的平衡。這就讓便利店很“難受”,在同樣的商品上,不打折爭不過折扣店,但是降價了又賺不到錢、甚至虧錢。原本不愁賣的商品逐漸開始滯銷。
要實惠 更要便利
怎麼把價格降下來?打造自有品牌是一種方法。自有品牌商品能夠直接由便利店控制生產、銷售等環節,避免了傳統商品需要經過的多箇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了交易費用和流通成本。
裴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產品生產端的產能過剩爲零售企業開發自有品牌提供了雙重契機:一是購買產能的門檻和成本低,二是廠家爲消化庫存,營銷投入大,價格虛高,爲自有品牌的低價格提供了空間。
“每一天便利店按照這個邏輯,從高頻購買的價格敏感型產品入手,採用ODM方式開發自有品牌的啤酒和濃香型白酒,品質過硬,價格極具競爭力。採用OEM方式開發酸奶,由知名廠家貼牌生產,但價格降低了20%。這些新品推出之後,顧客反響積極,銷售額超出預期。”裴亮說道。
除了變得比以前實惠,更重要的是找回便利。如果便利店無法爲消費者提供便利價值,消費者就沒理由接受高於其他零售渠道的價格。現在很多便利店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社區便民服務正成爲便利店行業主攻的方向之一。
便利店不僅能銷售商品,還能提供多種便民服務,發展“便利店+”模式,如代扣代繳、代收代發、打印複印、快遞收發、水電燃氣繳費等。
某社區便利店的經營者張老闆(化名)通過爲社區居民提供24小時自助打印服務,爲便利店帶來了可觀的客流量。“我發現我們這邊打印店離社區很遠,許多居民往往有需要的時候,無法及時滿足打印需求。”張老闆表示:“不僅解決了居民們的打印難題,還不需要花錢請人,同時爲我的小店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收入都增加了不少,真是一舉三得。”
“便利店+早餐”、“便利店+生鮮”、“便利店+社區團購”……這些模式都有便利店正在探索。通過這些方式,便利店能夠創造更多的消費觸點,覆蓋更多的消費時段,提高來店頻次,做到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又增強了自家店鋪對居民的吸引力。
隨着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便利店行業也需要做出改變。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折扣店的衝擊,一些業內人士認爲,打造要實惠、更要便利的“折扣型便利店”或許是個好出路。其中,便利性是重中之重,從只提供商品轉變爲,提供其他便利性服務和多樣化服務的綜合社區商業服務實體,很多從業者已經在路上。
(實習生孫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