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多選題中覓商機

“百億補貼”“9.9元咖啡”……各種優惠促銷活動層出不窮,必勝客、海底撈等中高端餐飲企業近期又紛紛推出平價子品牌,主打性價比。端午節來臨,加上提前開始的“618”促銷活動,各平臺都強化了補貼力度,有電商提出口號“多快好省”“又好又便宜”。

既要質量好,又要服務優,還要價格低,願意找“平替”、花錢更謹慎、要求沒降低——這屆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的訴求可能同時得到滿足嗎?

聯想到經濟學裡有個“不可能三角”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提出,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性這三大政策目標,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實現三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結合實證進一步提出了“不可能三角”理論。由此推開,人們在很多場景下會用類似提法:找工作很難“錢多事少離家近”,找對象很難“帥氣多金又專一”,投資理財很難收益高、安全性強、流動性又好……“不可能三角”似乎無處不在。

資源畢竟有限,很難同時滿足所有目標,且不同目標之間可能排斥或衝突,只能權衡利弊、作出取捨。拿理財來說,定期存款和國債能保本,收益固定,但流動性差,提前支取會損失利息;活期存款可以隨時支取,流動性強,但收益低;理財產品、股票基金可能獲得的高收益則伴隨着高風險,誰也不能打包票穩賺不賠。

消費者的訴求背後,其實是希望質量、服務、價格之間構成一個“可能三角”。

爲了努力滿足消費者的訴求,很多商家都在儘量尋求平衡點。一種辦法是通過做大做強,發揮規模效應,降低邊際成本,在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同時,努力把價格降到對手難以企及的“地板價”。無論是“9.9元的咖啡”,還是幾元錢的奶茶,都是通過集團化採購、自建供應鏈壓低成本,用相對更低的價格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給消費者物超所值的體驗。

另一種辦法是精準篩選細分市場對症下藥。嫌酒店價格貴,又不願意住青年旅舍,於是一種極簡經濟酒店應運而生。相比普通酒店,它沒有獨立衛生間,從而降低了相應的投入成本;相比青年旅舍,它又有獨立房間,有網絡又幹淨,滿足了剛需人羣和部分遊客的需求,成爲住宿業新寵。

此外,商家也正通過擁抱全新技術手段降本增效。經過電商場景與消費者心理訓練後的人工智能,既可以高效提供智能諮詢與導購服務,還可以用低成本生成場景豐富多樣的產品展示圖與宣傳視頻。

對於消費者來說,享受到有一定品質、價格也平易近人的商品和服務,正是消費升級帶來的紅利;沒有在國內超大市場“卷”出來的經歷,也難有如今在全世界都是“搶手貨”的中國製造。

消費者的“既要又要還要”,雖是壓力,也不妨將其看成一種動力,甚至其中還蘊藏着機遇,值得商家去洞悉並把握。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杜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