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青春期!人類的性慾始於出生之日 嬰兒吸吮母奶也算
嬰兒吸吮母奶也算是性慾的一種。 示意圖/ingimage
關於性,佛洛伊德與路易斯都着墨甚多。佛洛伊德說,觀察人的行爲可以發現,生活的目的無非快樂,而「性(生殖器的)愛……乃是一切快樂的原型」。路易斯強烈反對這樣的說法。他認爲,快樂另有更持久的源頭,性慾的滿足一如食慾,只是上帝所賜的多種快樂之一。在他看來,佛洛伊德把性看得太重了。但他們倆人都知道,性愛乃是人類的一大歡樂之源,是表達最溫柔、最極致感情的一種方式,但也是痛苦及死亡的肇因。報紙上,兒童遭到性虐待、婦女遭到性侵及殺害,以及性傳染病導致死亡的報導就司空見慣。
兩人也都就幾個相關的問題提出過論述,包括:傳統道德規範是在妨礙人類正常及天生的慾望?還是提升了我們的歡愉?性與我們稱之爲「愛」及「快樂」這些複雜的人類行爲到底有何關聯?我們對性的生理、生化、社會及心理層面瞭解得越多,對此一強烈、普遍而又有些複雜的本能似乎就越感到困惑。著作之外,佛洛伊德與路易斯個人的性體驗,也都爲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
佛洛伊德最後一本學術著作《精神分析綱要》,寫於他人生最後一年,也是他的理論發展到最完備時的作品,書中他總結了他對性的基本看法:
他又補充說:「按照一般的看法,人類的性行爲主要是一種讓自己的生殖器與異性生殖器接觸的衝動。」他指出,他的發現「不同於此一看法」,因此「引發了震驚與排斥」。在《佛洛伊德自傳》(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中,他詳細說明了他的理論的形成。幾乎一切與歡愉感受有關的人類互動,包括情感的互動,他都用一個「性」字加以涵蓋。他說:「一開始,性慾就和生殖的密切接觸是兩回事,可以視爲一種更廣泛的身體功能,歡愉是其目的,繁殖反而是其次……性衝動涵蓋了一切親暱與友善的衝動,而所有這類情感都包含在一個極爲籠統的『愛』字裡面。」
此一廣義的性的定義令人難以理解,至今依然,佛洛伊德的理論乃持續遭到強烈反對、嚴重誤解,以及不可避免的排斥。若他不是用「性」這個字來泛指此一廣泛的機能,而用的是一個沒那麼敏感的字眼,或許他本人及精神分析學都不至於遭到那麼多不必要的攻擊與打壓。佛洛伊德所遭遇到的反對,甚至包括他的同業,主要是針對他將許多幼兒的行爲─從嬰兒吸吮母奶到四歲的女兒愛慕父親─都貼上了「性」的標籤。然而,反對「性」這個字的人越多,他就越堅持用這個字。「任何人若覺得『性』這個字有辱人性,大可以用『情慾』及『愛慾』這兩個比較文雅的字眼。」他有感而發地說:「我若一開始就這樣做,也許就免掉了那麼多的反對。」
許多人勸他換個說法,佛洛伊德卻堅持用這個字,爲的又是什麼呢?卡爾.榮格(Carl Jung)就勸他再三考慮,佛洛伊德的回答是,挑戰既來,正面迎擊纔是上策。他說:「既然抗拒無可避免,何不起而迎戰?依我看,攻擊纔是最佳的防禦。」
佛洛伊德三大研究發現中,第一項就斷言,性慾始於出生之日,而不是當時一般所說的始於靑春期。佛洛伊德曾說:「看來命中有數,讓我發現了此一真相:小孩有性感受,這是每個褓母都知道的事;夜夢一如白日夢,都是希望的實現。」但褓母或許知道孩子都有性感受,當時的醫學界卻不相信,一旦佛洛伊德說破這項秘密,震驚與反感瞬間爆發。但話又說回來,佛洛伊德宣佈孩子有性感受(這種感受有時會遭到年長兒童與成年人濫用),並不是說兩、三歲的孩子也有成年人的性慾概念,而是說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中,可以從身體不同部位感受到性的愉悅。
圖爲《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書封。心靈工坊提供
他所說的是三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及「性器期」。舉例來說,佛洛伊德發現,在出生後的發育期間,「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專注於透過口腔『滿足』身心的需求」。從出生開始……第一個快感帶的器官就是口腔。從一開始,所有的身體活動都以滿足此一快感帶的需求爲主。」佛洛伊德發現,即使食物的需求已獲滿足,嬰兒仍然會吸吮,這就表示確有口腔快感的心理需求。他寫道:「生理與心理不可混爲一談。嬰兒習慣性的吸吮,證明生命早期即有心理滿足的需求。儘管這種需求源自於營養的攝取,但快感之獲得卻獨立於營養,因此應該將之定位爲性。」
※本文爲心靈工坊出版的《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