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假裝自己沒有生病 專家提3點正視「心碎症候羣」
編輯/Ann 圖/翻攝自unsplash、商周出版提供
「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隨着電影《小丑》大賣,一番話點醒了許多人。的確,不需要假裝內心沒有疾病,有統計指出,三分之一的國民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心理疾病,因此《失控的心靈》一書就教你如何坦承面對心靈。
人們在疾病和症狀中尋找器官表達出來的受壓抑心靈困境與願望,這個趨勢有點變本加厲,把子宮頸癌解釋成下意識想成爲母親的願望,把頭暈當成病人的世界也許轉太快的跡象,或者把癌症當成「沒有真正活過」的結果。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國民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心理疾病。但是他們大多數人首先不是得到心理醫生,神經科醫生或是心理治療師診治,而是家庭醫生,絲毫不知道疾病的根源。
# 心碎症候羣(Broken Heart Syndrome)
一九九〇年代初期一家日本醫院的心臟專家檢查一個女病人的胸腔時,發現病人的心臟沒有一般心臟的形狀,而是章魚壺的形狀:心肌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血液流不出去。事後醫生詢問病人後發現,她在發病前經歷了個人很重大的損失。於是醫生思索:心理壓力可以對病人的心臟有如此大的影響,讓心臟都變形了?他們當時把這個病例描述爲「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不久後顯示,這個故事並不是特例。如今章魚壺心肌症已經被研究透徹,也以另一個較浪漫的名字聞名:心碎症候羣(Broken Heart Syndrome)。
# 支持病人做個成熟的病人
作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聽到病人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有個受過訓練的心理醫師在一旁協助,病人在術後痊癒比較快。最好的治療是支持病人做個成熟的病人。因爲病人不瞭解的東西會讓病人心生恐懼,這在心臟治療方面通常特別多,而且會阻礙病人康復。
如果病人清楚認識身體的功能,並且知道什麼東西讓它們激動,什麼讓它們安靜,病人就會有掌控併發揮影響力的感覺。這樣會減少壓力、恐懼和所謂的「身體激動」,如心跳過速或心悸——可能會發生,但並不表示很危險。
★書名:失控的心靈★作者:莎賓娜.維瑞.封.李蒙(Sabine Wery von Limont)★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9年11月30日★建議售價:新臺幣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