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 | 飛行救生圈應該貼近民生
金融投資報記者 薛蕾
最近,一款“飛行救生圈”設備引起了廣泛關注。整體來看,該產品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四個角是槳葉,中間是掏空的圓形,有點類似哪吒踩的風火輪的形狀。據說,這款設備操作很簡單,是傻瓜操作,救生圈上還配置防水相機,可以回傳實時畫面。不過,據筆者觀察,這款“飛行救生圈”似乎有些雞肋。
相關公司在簡介中稱,這款設備將救生圈與無人機技術相結合,旨在通過空中投送實現快速救援。聽起來似乎很酷,但在相關新聞下,有一條質疑類的評論熱度很高。有網友問:請問這樣的救生無人機和用無人機把救生圈掛上有什麼區別?
在評價飛行救生圈的實用性時,成本與價值的平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這款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其帶來的潛在收益是否與其成本相匹配?
相比之下,傳統的無人機吊掛救生圈的方式,成本更低,操作更簡單。普通救生圈批發幾毛錢到幾十元,而負責牽引救生圈的無人機在完成救援任務後還可以出現在不同場景,機動性較高。這樣看來,在成本與價值的天平上,無人機救生圈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至於視頻中所宣傳的另一個要點,實時回傳視頻功能,固然在搜救工作中佔據重要位置,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在複雜的搜救場景之中,需要多款飛行救生圈同時工作時,每一款救生圈都打開實時回傳功能,如何去確保後臺正確接受和處理這些數據?
衆所周知,實時回傳視頻並進行視頻分析數據得出解決方案功能的實現需要電力、高速網絡和算力來做支撐,如果需要這些飛行救生圈的功能被最大程度的應用,首先需要保證最基礎的電力供應,其次還要保證網絡的暢通和算力的正常供應,這些條件在應急救援場景下如何保障,或許會成爲新的問題。
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的先進性,更在於其是否真正滿足了人民羣衆的根本需求。飛行救生圈的出現,是技術上的一次大膽嘗試,但目前來看,其實際應用價值似乎依然存疑。單看目前海上救援的場景,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也許更爲迫切。
回到無人機救生圈,到底是解決救援難題的優秀方案,還是單純一項技術展示,仍需要我們以冷靜的眼光審視其實際價值。說到底,科技創新還是需要真正貼近民生,纔會變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