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際太空站遭拒被迫自建 陸晶片業或複製相同路徑
中國許多科技都是因遭到封鎖而轉向自主發展,這次啓用自建的太空站也證實了自行開發太空科技的實力。圖爲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內民衆參觀天宮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模型。(圖/新華社)
中國首個自主建造的太空站啓用引起全球矚目,這是中國太空探索歷程中極爲重要的一步。大陸自行發展太空站,與其他多種航空、航天、國防的技術發展路徑,有非常相似的歷程,就是在美方主導的西方國家進行技術封鎖後,被迫自主研發關鍵技術,此後纔出現突破性發展。未來是否會在其他遭技術封鎖的領域上獲得突破,很多專家都認爲,這也只是時間問題。
大陸神舟12號載人飛船將3名太空人送入自建的太空站核心艙,是中國太空科技極爲重要的歷史進程。預計今後將按計劃進行11次發射任務,包括3次太空站艙段發射、4次載人飛船發射、4次貨運飛船發射,並在2022年完成大空站在軌組裝建造,建成與國際太空站媲美的大型太空實驗室。
20年前中國已計劃加入國際太空站,卻因美國的阻撓而未能成功,最後被迫自行建造太空站,而此一天宮太空站未來可能成爲軌道上唯一的太空站。圖爲中國太空人進入太空站。(圖/新華社)
《多維新聞》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被國際太空站(ISS)拒之門外,當年國際太空站在1993年由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合建造,2010年完工後開始全面使用階段,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天工程。
雖然國際太空站由16國聯合打造,並由美、俄、歐、日、加共同運營,但主導方還是美國,中國從2000年就開始計劃加入國際太空站,並列入第10個5年計劃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下,但始終被美國拒於門外,主要原因就是擔憂中國航天技術快速發展會對美國的優勢構成威脅。
報導說,2003年大陸神舟5號成功返回後,參與過阿波羅計劃登陸月球的美國太空界元老艾德林(Buzz Aldrin)曾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應考慮在國際太空站接納中國的太空人。當時雖然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多數國家都認同此一看法,2007年10月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公開表示,中國期望與美國開展在航天領域合作,成爲國際太空站計劃第17位合作伙伴,但是始終未獲美國正面迴應。
直到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沃爾夫條款》凍結了中美官方航天合作,中國徹底被國際太空站拒之門外。既然參與國際太空站已經絕望,中國只好獨立自主地進行太空站計劃。
圖中是做爲天宮太空站補給用的天舟2號貨運飛船,以長征7號遙3火箭發射。相較之下,國際太空站一直是用俄羅斯使用數十年的聯盟號載運飛船進行補給。(圖/中新社)
中國太空站系統設計師楊宏今年5月受訪時說:「國外的長期封鎖反過來逼迫中國進行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甚至說就算我們想跟着別人後面跑,人家也不帶我們玩兒,所以必須要獨立自主發展,立足於中國自己的力量來進行研發。」
目前16國合作的國際太空站使用壽命大約在15年至20年間,預計於2024年左右退休。因此中國太空站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爲近地軌道上唯一的太空站。而這種因遭到封鎖反而成爲發展助力的科技發展進程,也讓許多專家認爲,在目前普受關注的半導體技術上可能會再次複製這個模式。全球最頂尖的荷蘭光刻機制造商ASML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尼克(Peter Wennink)表示,現在尖端光刻機禁止賣給中國,但中國大概會在3年後掌握相關技術,屆時ASML可能就會被迫退出世界光刻機市場。至於未來尖端半導體技術是否能複製這種被封鎖而超越的模式,何時可以實現,全球業界都在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