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糧於技,讓豐收成色更足

爲落實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部署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勇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力軍的戰略部署。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爲進一步落實好這一決策部署,強化保障糧食安全的科技支撐作用,圍繞通過“四良兩優”(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實現提單產、減損耗的核心目標和年度工作計劃,實行專班制開展任務分解。

增產增收爲目標導向

糧食要高產,良種是關鍵。太和縣常興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興鐸的玉米地裡的玉米茁壯生長。示範種植的玉米新品種是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自行選育的,株型緊湊,抗南方鏽病、抗穗腐病等病害,產量潛力大。

“可別小看這一塊玉米田,裡面至少涵蓋了8項新技術,目標就是實現夏玉米畝產800公斤以上。”常興鐸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來,這其中包括應用良種打基礎、秸稈還田培地力、適時播種抓壯苗(即6月上旬早播種)、合理密植增產量(即密度在5500株/畝)、平衡施肥供營養、綠色防控保增產、及時灌排促豐收、成熟收穫創高產等技術措施。

除了這些先進的技術集成以外,玉米播種時採用加裝了導航和滴灌帶的指夾式播種機播種,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和鋪滴灌帶作業,採用寬窄行種植,滴灌帶佈設在窄行裡。6月6日滴水出苗,7月初及時化控,7月下旬防治玉米螟,大喇叭口期結合澆水追施氮肥,做到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在今年天氣條件不利於玉米生長的情況下,玉米長勢良好,果穗授粉正常,果穗無花粒現象,豐收在望。預計畝產量在750公斤以上,比當地常年平均產量高200公斤以上。

今年夏收期間,渦陽縣張興森家庭農場再次創造了當地的高產紀錄。他告訴記者,其家庭農場每年都會根據省農業科學院的推薦和建議示範種植十幾個小麥新品種,並根據實產情況,來年選擇兩三個品種進行大面積種植;同時,還應用了省農業科學院研製的小麥高質量機械耕播、小麥高效施肥及輕簡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農業主推技術,在耕整地、播種、施肥、防控等環節大大節約了成本,還實現了綠色、高效、輕簡化。他家小麥連年獲得豐收,畝產連續5年超800公斤,最高達到913.2公斤。

守牢土地糧食安全

位於霍邱縣岔路鎮的“兩稻多蝦”試驗示範基地中,100多個品種的水稻茁壯生長。忙碌在田間的基地技術負責人楊前進,帶領團隊關注着每種水稻的長勢。他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也是霍邱縣再生稻產業科技特派團團長。在岔路鎮政府的支持下,科技特派團開展稻蝦融合發展試驗示範,篩選適宜在霍邱小龍蝦田推廣的再生稻品種。

在試驗中,水稻產量、是否適合再生種植、稻蝦茬口安排等被列爲重要考評指標。“基地從全國各地引進不同的水稻品種,在蝦田中種植。目前正通過田間考察鑑評,篩選多個優良品種供農戶購買稻種時參考。在不影響養蝦效益的前提下,確保水稻全季畝產超過1600斤。”楊前進說。

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的長豐縣既是中國設施草莓種植的集中地區,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由於草莓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導致較爲嚴重的土壤鹽鹼化,致使土傳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每年必須進行土壤“太陽能+棉隆+高溫”消毒,費時費力費錢,也影響了草莓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通過草莓-水稻輪作后土壤逐漸變疏鬆了、雜草少了、土壤鹽鹼化大幅減低,比使用土壤消毒效果要好,而且能獲得一部分水稻的收入。目前已經推廣1200多畝地。”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所長高正輝介紹,通過多年試驗示範,採用草莓-水稻輪作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消毒,每畝地可以降低1500元左右的費用,而且還可以收穫300公斤的稻穀。

輕簡栽培引領科研方向

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已經實現,但如何減少繁瑣程序、輕便化栽培也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斷追求。“在水稻插秧機上加裝一個小小的施肥裝置,就可以栽秧施肥同步完成。種植過程中可少施兩次肥,水稻單產不降反升。每畝田節本增效170多元,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項技術有需求、有前途。”鳳陽縣的種糧大戶在觀摩了小崗示範基地的水稻播種現場後紛紛感嘆道。

在安徽省財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專項項目的支持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研發試製了側深施肥裝置兩臺套: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機和水稻機直播側深施肥機,創新研究突破了側深施肥風送落肥技術、紅外測速精量施肥技術等。

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王士梅研究員介紹,基地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面積500畝,示範水稻種植技術節本、省工、減少用種量和用水量、高效控草,可保障水稻高產羣體結構建成。“插噴同步”封閉除草技術在水稻機插的同時在水稻行間均勻噴施封閉除草劑,避免了重噴漏噴引起的除草劑藥害,解決了插秧時淺水狀態封閉除草擴散難的問題,篩選的“氟酮磺草胺+丙草胺”除草劑組合對禾本科、莎草科及闊葉雜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在92%以上。該技術一次性完成插秧和除草兩項工作,可減少一次用工,每畝至少節省人工成本30元。

綠色種植輸入健康理念

“以前是種兩茬地,效益還不明顯。現在改爲再生稻和綠肥輪茬模式,效益反而還提升了。”池州市貴池區志文家庭農場負責人唐志文介紹,在省農業科學院土肥專家的引導下開始種植紫雲英,一般提前用無人機撒播,避免了對後茬稻的踩踏,播種也更均勻。來年(紫雲英)翻壓後,頭茬稻每畝能少用複合肥10~12公斤,光化肥這塊就能節約40元;同時每畝頭茬稻產量還能提高30多公斤,還能多收七八十元。(節約化肥和多收稻穀)總的算起來,每畝可以多收100元到120元。唐志文告訴記者,堅持種紫雲英兩三年後,地明顯變肥了,以前稻子頭茬加再生茬總產量只有800來公斤,現在輕輕鬆鬆達到1000公斤以上,而且後茬稻的米質也變得更好。

不僅要向土地要產出,更要保護耕地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科技培訓時,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不斷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綠色生產的理念、高質量發展的意識。通過水稻、綠肥新品種及全產業鏈配套新技術轉化應用,實現“良田、良種、良法”的有機融合,實現示範區內耕地地力提升、化肥減施10~12公斤、再生稻年產量提升200公斤、畝均節本增效100元~120元,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優質、高產、節本、高效,爲再生稻優化佈局擴面積提供支撐,爲再生稻“提單產、減損耗、增效益”提供典型性示範樣板。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