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預計中國經濟在四季度進入常態化進程 投資需要調結構

7月15日,中國經濟半年報對外發布。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支撐上半年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否會延續?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怎麼走?全年通脹風險多大?下半年財政貨幣政策如何走?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連線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進行解讀。

曹遠征表示,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已經接近常態化增長,不過,仍在恢復過程之中,消費、投資的兩年平均增速還是低於疫情前的水平。預計三季度還將繼續保持這一恢復態勢,到四季度將會基本與2019年四季度相持平,進入常態化進程。

上半年經濟表現符合預期預計在四季度進入常態化進程

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覈算數據,上半年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

曹遠征表示,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符合預期。從疫情週期來看,到上半年中國經濟兩年平均增速達到5.3%,逐季增速還在逐漸提高,這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接近常態化增長,已經到疫情週期的後半段了。不過,中國經濟還在恢復過程之中,消費、投資的兩年平均增速還是低於疫情前的水平,表明恢復過程還在繼續,預計三季度還將繼續保持這一態勢。預計到四季度將會基本與2019年四季度相持平,也就是說到今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將進入常態化進程。

曹遠征提出,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三駕馬車”中,出口表現很好,中國貨物出口約佔全球份額的15%,比疫情前提高了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投資表現平平,消費表現差於預期。綜合來看,中國經濟潛在隱患還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消費還是一個弱項。

下半年出口是否會保持強勁態勢?曹遠征認爲,下半年出口還會增長,但增速會回落。全球疫情正在得到控制,特別是發達國家疫苗注射速度符合預期,發展中國家經濟也開始恢復,這會使得中國出口市場變得穩定。目前中國出口份額已經佔到全球出口份額已經很高,未來不太可能有更大份額的增長,所以未來出口將會處於穩定、降速的過程,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也會減弱。

出口貢獻減弱也是中國經濟迴歸常態的一個表現。過去十年間出口對GDP的貢獻也是在逐漸下降的,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佔GDP比重9.9%,是最高點;之後逐漸下落,到2018年基本回到1%,現在又重新提高。我國提出擴大內需,擴大居民消費是核心問題,要使得居民消費成爲GDP的主要貢獻者。相應地,投資方面也應該有積極的行動,特別在新興製造業方面的投資、政府投資可能都要有所行動。

從消費來看,曹遠征提出,短期來看供給方面的問題比需求方面更大,隨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對服務品的需求會大於一般消費品的需求,服務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產品是滿足消費很重要的方向。長期來看,促進消費的重要途徑是增加居民收入,這就需要就業優先政策,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羣體。

投資需要調結構重點從房地產轉向別的方向

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基礎設施投資兩年平均增長2.4%,製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2.0%,房地產開發投資兩年平均增長8.2%。

曹遠征提出,疫情期間製造業、基建和房地產投資都受到影響,目前來看製造業投資的恢復相對較好,房地產還沒有回到2019年的情況,政府基建也沒有,這導致投資不盡人意。最核心的是要建立新的機制,尤其是基建投資是否還需要政府去拉動,房地產是否還要作爲投資的重要力量,這些問題恐怕都要重新考慮,這其中涉及到投資的結構調整、動能轉換。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果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中國低碳投資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如果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低碳投資規模將達到13800億以上。如何把低碳經濟作爲新的發展方向,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向都可能發生變化,希望宏觀政策能創造一個穩定環境,調整投資結構。

對於房地產投資,曹遠征認爲,房地產還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但重要性在減弱。中國人口結構在發生變化,第七次人口普查體現出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從長期看對房地產的需求不是很強烈,這也要求把投資重點從房地產轉向別的方向。另一方面,房地產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行業,對於金融行業也很重要,金融行業大概1/4的資產都在房地產中,所以也不能讓房地產發生過快的轉移,於是就是一個穩增長的過程。這兩年我們也看到了房地產投資保持增長,增速降低。不過增速的回落是長期過程,季度變化不是很明顯。

從未來看,由於中國的城鎮化過程還沒有結束,大量人口還在向城市轉移,住房還有需求。但住房的方式可能會有變化,比如租賃可能在將來成爲主要的住房形式,這樣房價上漲的態勢會受到遏制。新的住房需求會增長,新的住房建設會滿足新的住房需求,因此房地產投資對GDP仍然會有貢獻,但對房價的刺激作用是在減弱的。

貨幣政策要從超常規寬鬆走向常規寬鬆財政政策有收緊的可能性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5%;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1%,其中6月份同比上漲8.8%。PPI的快速上漲導致通脹風險引發各方關注。

曹遠征表示,中國CPI還在低位,PPI比較高,表明價格傳導機制不暢,尤其是末端企業利潤會受到重要影響。這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消費的情況不是很好。

目前市場更爲關注的是資產價格,疫情發生後各國貨幣政策極度寬鬆,尤其是美國,這引起資產價格大幅上漲,貨幣發行對資產價格有極大的傳導作用。現在疫情得到一定控制,經濟正在復甦,貨幣政策是不是要退出,寬鬆政策一退出會不會導致資產價格的波動,成爲市場關注的問題。

曹遠征表示,通貨膨脹的涵義目前比較複雜。中國CPI肯定不會超過5%,PPI也在逐漸回落,資產價格受國外擾動比較大。因此,如果從傳統口徑的通脹來看,中國控制得很好,但要防範金融風險。

PPI與CPI的偏離,也表明需求不足的問題,因此宏觀經濟政策維持比較寬鬆的狀態還是必要的。隨着疫情得到控制,抗疫特別政策要轉彎,但不能急轉彎,貨幣政策要從超常規寬鬆走向常規寬鬆,央行此次1萬億元降準也是這一信號的釋放。實際上,3月份以後的政策就已經不斷釋放這一信號,比如支持小微企業應貸盡貸、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降準既增加了可貸資金,也降低了貸款的成本,這能幫助小微企業抵禦PPI上漲、高成本所帶來的影響。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要創造者,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對就業、消費、投資都會有幫助。

美國通脹高企,若美聯儲加息,會不會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曹遠征表示,美國目前儘管CPI很高,但CPI的上漲可以靠進口來對衝。過去幾十年間,美國居民收入沒有提高多少,但消費在持續擴張,進口也在增長,儘管貨幣政策比較寬鬆,但通脹率始終不高。最關鍵的是,較低的利率支持了負債消費,如果美國加息會不會將這一泡沫戳破?美聯儲目前沒有表現出明確立場,還有待觀察。

從中國來看,現在中國的貨幣政策基本維持不變,並且還在往更低利率方向發展,以支持實體經濟,這是對的,實體經濟發展起來才能爲金融發展創造環境,不能一味從金融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加息。

關於財政政策,曹遠征提出,中國財政政策有收緊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在增大,用債務擴張來擴大投資的能力在減弱。地方政府付息壓力也很大,去年開始看到很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出現違約。不能一味要求擴大財政開支,地方政府要平衡收支,滿足付息要求,保持金融穩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顧志娟侯潤芳編輯陳莉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