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經濟需保持政策定力 推進結構改革(湯鐸鐸)

(圖/快科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雖然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但是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週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上半年GDP初步覈算結果,第2季同比增長6.3%,上半年同比增長5.5%,不及市場預期。

對於當前的經濟困難,政治局會議指出「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考察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國內需求不足不僅是週期性問題,也摻雜了體制性和結構性因素。

中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各種經濟問題和矛盾日益凸顯,最終都會對投資和消費造成影響。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也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和調整,逆全球化趨勢明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化。

總之,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外部衝擊頻發的「新三期疊加」階段,這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都必須要面對的大背景。

對於當前的經濟困難,大致有兩種解決思路。第一種思路是從需求不足入手,主張採取更爲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第二種思路是憂慮大規模宏觀刺激政策的成本和副作用,主張通過更加深入的結構改革來擺脫困局。

在第一種思路下,有兩個期盼度較高的具體政策:一是直接貨幣補貼居民部門以促進消費。二是採取措施,提振房地產市場,救助房地產企業。這兩類政策的實施,一定要合理、適度,否則確實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成本極高。當然,這兩種思路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在程度和力度上的選擇和折中。

會議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這一定調錶明,宏觀政策要釋放空間,進一步發力,但是也排除了實施大規模刺激的可能性。

在結構改革政策方面,會議強調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以及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除了居民部門之外,這些政策主要涉及的經濟主體是地方政府和民營經濟。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地方政府和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和最有創新力的部分,很多體制突破和機制創新都是二者勇於進取、不斷探索的結果。

目前,民營經濟發展遭遇一定瓶頸,除了政策宣導之外,也要積極推動理論和立法方面的工作進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解決民營企業的後顧之憂。在上一個發展階段,以房地產和基建爲核心的快速城市化,是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當前,這一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積累了較高的債務,進一步限縮了其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探索新的地方經濟發展模式和地方政府財政模式,有序化解相關債務風險,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總之,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持續增強和社會預期的持續改善,還是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新力。

隨着宏觀經濟政策的持續加力提效,結構性改革的逐步展開,以及疫後各項工作的進一步步入正軌,下半年中國經濟復甦的步伐應該會相應加快。然而,也不能低估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可能會面臨的困難,除了內部結構調整,還有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

因此,當前局面下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保持政策定力,預留政策空間,加強政策儲備。除了釋放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之外,還是要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在保民生、促就業、防風險等方面把工作做實做細。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結構改革,激發地方政府和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性,共同促進創新引領的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