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審查制度」緊急閉展!6組日韓藝術家「禁忌作品」來臺展出
▲臺北當代藝術館「表現の不自由展」,此作品爲《吶喊和低語—福島:紀錄與記憶》。(圖/臺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創作該受到「審查」嗎?臺北當代藝術館將於4月18日起舉行「表現の不自由展」,展出曾因審查機制而被視爲「禁忌的作品」,共有6組日韓藝術家參與,題材包括戰爭罪行與殖民、慰安婦、天皇體制,以及福島核電廠事故等。該展也是繼2019年在日本愛知三年展,當時被威脅後在3天緊急閉展,引發國際討論聲浪,如今在同樣策展脈絡下再次展出。
▲策展概念源自韓國攝影師安世鴻有關「慰安婦」的作品被取消事件。(圖/ 作品:《試着成爲日本慰安婦之雕像》,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表現の不自由展」策展概念源自於2012年國際相機品牌尼康(Nikon)取消韓國攝影師安世鴻有關「慰安婦」的作品展出事件,策展團隊於2015年策劃了第一檔「表現の不自由展」,展示曾受審查、被視爲「禁忌的作品」。
2019年延續策畫「表現自由展:在那之後?」是愛知三年展的企畫展,聚焦「審查制度」相關議題,開展後因作品的爭議性,相繼接獲威脅、抗議,在開展後3日緊急閉展。雖於展期尾聲,經協商後重新開放,但已引發國際社會及國際藝術團體前所未見的討論聲浪,擔憂未來藝術表現的自由性將備受箝制。
▲在2019年愛知三年展期間,引發日本社會最大的爭議與抨擊的作品,其中一件就是韓國雕塑家夫婦金曙炅與金運成的《和平少女像》。(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此次「表現の不自由展」來臺展出,由「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成員新井博之、岡本有佳共同擔任策展人。策展團隊表示,「世界各地都傳出審查藝術創作的消息,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全球化,以及藝術家受到人權思想的啓蒙,進而反抗審查制度。日本的審查,與戰爭罪行及日本帝國殖民有很大的關係;歷史修正主義、種族與性別歧視於近年的崛起正是此般審查的溫牀。被審查的議題不僅僅是日本地區,還包括東亞後殖民政治各地區的臺灣在內。同時,審查也與日本的現代化與淵遠的帝國曆史緊密相關。」
展覽以「路徑」的方式,陳述三個與日本歷史緊密相連的審查焦點:戰爭罪責與殖民、天皇體制,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策展團隊說明,「路徑」經常使用於檢視環境、歷史與人權教育的互動式行走。展覽的「路徑」會引導觀衆行經受審查的作品,並且最終通往對未來的盼望。
▲臺北當代藝術館「表現の不自由展」,展出曾因審查機制而被視爲「禁忌的作品」爲主軸。(圖/臺北當代藝術館)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在70年前結束,但關於戰爭的殖民與侵略歷史,仍充斥不同的詮釋觀點相互競逐,其中「慰安婦」的受難議題時至今日,仍是日本社會牢不可破的禁忌。
在2019年愛知三年展期間,引發日本社會最大的爭議與抨擊的作品,其中一件就是韓國雕塑家夫婦金曙炅與金運成的《和平少女像》,這一座身着韓服的短髮少女雕像,雙手握拳地靜默地坐在椅子上,旁邊的空椅子代表其他缺席的受害者,這座雕像不僅向慰安婦受害者的意志與鬥志表達致敬,也向持續聲援主張女性人權而進行的抗爭表達敬意。
▲▼《和平少女像》短髮少女雙手握拳地靜默地坐在椅子上,旁邊的空椅子代表其他缺席的受害者,這座雕像不僅向慰安婦受害者的意志與鬥志表達致敬,也向持續聲援主張女性人權而進行的抗爭表達敬意。(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安世鴻《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系列攝影作品。(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而安世鴻《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系列攝影作品,鏡頭下的主角是12名二戰後留置於中國的韓國慰安婦,以單色手法、特殊紙材,仔細呈現這些婦女臉上深切的皺紋、姿勢與陰影樣貌對比,試圖傳達刻畫在她們身心上一重又一重的傷疤。這批作品在2012年曾遭尼康(Nikon)中止展出,歷經三年的訴訟後,藝術家獲得勝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