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匠人羅建斌:以純粹匠心 傳承千年技藝

相比端坐在鏡頭前接受採訪,在窯爐前添柴的羅建斌,明顯更自在一些。

看溫度、戴手套、抱柴火、往窯火中送柴,羅建斌的一系列動作乾脆利落。在景德鎮土生土長的羅建斌,是江西省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一直從事着柴窯燒製的工作。而景德鎮柴窯,是當地近兩千年燒瓷歷史的產物和標誌之一。柴窯燒製出來的瓷器胎骨細膩、釉水肥厚,“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稱讚的就是景德鎮的柴窯瓷。

柴窯瓷雖有不少優點,但柴窯燒製費工費時、成品率低,隨着技術的不斷革新,逐漸被更加高效穩定、成品率更高的氣窯、電窯取代。直到2000年前後,柴窯才又重回大衆視線,但在景德鎮當地,從事這一技藝的人並不多,“大概也就十幾個(人)吧。”羅建斌介紹道。

在羅建斌看來,柴窯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窯變的獨一無二性,柴窯燒製受到季節、空氣溼度、天氣情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即使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燒製經驗,但每一次的開窯,羅建斌心裡也會有些忐忑。

爲了提高柴窯燒製的成品率,羅建斌和他的窯工們一起不斷試燒,慢慢調整,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積累經驗。“人有人性,窯有窯性”,每個新窯出來,他們都需要與新窯有三到五次的磨合。燒柴窯講究“一滿二燒三歇火”,這期間需要把樁師傅仔細看管,一座幾十擔的小窯從裝坯入匣到瓷器出窯,至少需要一週左右,很考驗師傅的體力與經驗。

柴窯技藝的傳承,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人才匱乏。羅建斌也意識到,要想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必須要讓更多人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不能讓“斷代”的情況再次重演。因此,他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在提升大衆對柴窯的認知度上。

除了系統培訓有志於學習這一技藝的年輕人,羅建斌還在創辦丙丁柴窯的同時,把它打造成了景德鎮旅遊的一個網紅打卡點。現如今,在社交網絡上搜索景德鎮攻略,不少人都會推薦丙丁柴窯。四面環山,竹林環繞,溪水緩緩流過的環境,讓丙丁柴窯宛如一片世外桃源,吸引着遊客前去打卡。

打卡拍照之外,遊客在遊覽柴窯時也能瞭解景德鎮的柴窯文化,這讓羅建斌倍感欣慰。

採訪接近尾聲時,羅建斌對匠人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手藝人不能有太多煙火氣,要用一顆純粹的心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鑽研才行。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努力,羅建斌也會在這條路上,不計得失,堅定地走下去。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邢昊昀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