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敏:以獨妙匠心,傳承百年粉彩

傅長敏從小就喜歡畫畫。家裡飯桌上的那塊面磚就是她的畫板,用顏料在上面畫了洗洗了又畫,是她兒時的樂趣之一。傅長敏的父親傅堯笙是著名國畫家、陶瓷美術家,見女兒對畫畫感興趣,便引導她系統學習色彩、素描與水彩畫,成爲她事業的領路人。

從喜歡畫畫的小女孩,成長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粉彩代表性傳承人,傅長敏付出了幾十年的努力。粉彩是釉上彩繪藝術的一種,和在紙上作畫相比,陶瓷釉上繪畫的難度更高,它對顏色的調配、料性的掌握、最後燒成的火候,都有更嚴苛的要求。細膩的筆墨變化如何在燒製後依然得到保留和體現,很考驗創作者的專業功底和經驗。

家庭環境的長期浸染,賦予了傅長敏良好的審美和品位。後來她又進入中國美術學院進修,獲得不少藝術名家的教導點撥,這讓傅長敏的瓷畫技藝,從最開始單純地模仿父親,成長爲獨具個人風格和特色的技法。她的作品風格素雅清淡、簡中求美,代表作《荷韻》、《清風明月》,分別被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收藏。

對待藝術創作,傅長敏既嚴謹又耐心。在創作每件作品之前先讀腳本和原著,是她要求自己必做的功課,“我覺得這樣人物纔是完善的、鮮活的。”畫竹林七賢前,她把典故拿出來重讀,“嵇康是個個子很高、會彈琴的美男子,劉伶是經常赤裸上身喝酒的醉鬼。”確認了人物形象和神態細節,傅長敏纔開始下筆畫稿,“有些人把竹林七賢畫得都很儒雅,其實是不對的,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在畫《紅樓夢》中寶黛共讀西廂的場景時,傅長敏在女兒的提醒下重讀了對應段落,還原了二人在桃花林下的石頭上讀書的場景。

細緻的工序保證了作品的精準度,卻也註定了無法高產。“如果是大型創作,我可能一年就做一件。”但相比產出作品的數量,傅長敏更在意作品的質量有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她形容自己“笨笨的”,從最初的興趣到如今的事業,是靠堅持走到了現在,“我做一件事,認定了就是一輩子,選擇了這條路,就一路走到底。”

除了繪畫之外,傅長敏似乎從沒想過其他的人生方向。她從小就把傳承這門技藝當作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在她看來,以“惜物”的精神做出好作品、培養起大家對好作品的辨別與鑑賞能力,就是對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現如今,女兒繼承了她的衣鉢,成爲陶瓷藝術界的後起之秀,延續了幾代的繪瓷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