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防疫 先去除兩岸心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後防疫時期,各國都在爲恢復人員往來、提振經濟做努力,疫情在後期較嚴重的歐洲國家尚且如此,疫情相對穩定的臺灣和大陸,更應該把重心放到恢復正常生活上。讓人遺憾的是,疫情幾個月來發生的多個爭議事件,幾乎都涉及兩岸,背後也難脫政治考量,臺灣若想要進入常態化防疫,蔡政府首要做的,是去除兩岸關係的「心魔」。
兩岸航班限縮,只剩京滬廈蓉四地可直飛、小三通斷航、滯留武漢臺商返臺一波三折、陸配非國籍子女無法返臺上課、在臺陸生無法返臺就學等等。這幾個月來,因疫情衍生的多個爭議都與兩岸有關。
在疫情嚴重時,防疫優先尚可理解,無數往返兩岸的族羣犧牲個人自由、放棄原訂計劃,共體時艱,但如今疫情已將近5個月,臺灣和絕大多數大陸省市疫情都已十分穩定,數10天沒有本土病例,武漢全市數萬人普篩零確診,臺灣也將放寬在大衆運輸工具上的防疫規定。在這個時候,對於兩岸人員的往返,不正是應該同步的放寬嗎?
然而,現在還有一羣在臺灣就讀大學的陸生,及一羣沒有臺灣戶籍的陸配子女,仍面臨無法入境、有家歸不得、有學上不了的窘境,他們從3月盼到了6月,政府還是再三推諉,他們從無奈、失望到絕望;除了被剝奪受教權,也有許多夫妻或父子、母子,硬生生被拆散,半年無法相聚。
民主、人權,是臺灣標榜的價值,在疫情趨緩之下,人權、人道、人情應該成爲優先的考量,當臺灣社會能因藝人的性向被媒體揭露而撻伐媒體,伸張正義,這些滯留大陸無法返臺上學的陸生和「小明」們的人權,也同樣該被重視。
幾天前,陳時中說了大白話,直言解封考量有三:一是疫情、二是平等互惠互信原則、三是政治因素,「我相信最後一個因素大於前面兩個」;說穿了,這個「政治因素」就是民進黨政府面對兩岸議題的「心魔」。
臺灣既然當初能單方面下禁令,自然也能單方面解除,防疫常態化,心態上也要「平常心」,多一點人情味,少一點政治。當除去了心魔,臺灣才能更健康地迎接疫後的新生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