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這羣山裡娃的校車,是復興號!
(原標題:潮聲丨這羣山裡娃的校車,是復興號!)
(視頻作者:清流縣融媒體中心 陳汝輝 黃輝進)
10月7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楊源火車站,比平時又熱鬧了一些。特別是臨近16點時,候車廳內來了不少學生,他們在車站專門劃設的學生等候區裡,一邊嬉笑玩鬧,一邊等待着自己的“校車”。16點46分,一趟列車駛入車站,學生們開心地躍上月臺。結束了7天長假,學生們要乘坐這趟列車,去清流縣城返校讀書。有學生指着火車告訴我們:“看,這就是我們的校車!等到週末你再來,那趟校車更牛,是復興號‘綠巨人’!”
那趟更牛的校車,我們已經見過。在清流縣,有近300餘名農村學生,每週乘坐火車往返於鄉鎮與縣城之間。那趟穿行在大山裡的“綠巨人”校車,拉近了學生們的求學路。國慶節前夕,我們在清流縣,感受着祖國發展爲這個微小羣體帶來的真切改變。
復興號行駛在青山綠水間。吳火招 攝
復興號,開到了家門口
福建省西部,武夷山的餘脈向南延伸,遇見同樣源出武夷山的龍津河,這裡,就是革命老區清流縣。這裡總面積18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卻僅11萬出頭,山多人少、村落分散,很多鄉鎮沒有條件興辦初高中,孩子們只能到縣城求學,對他們來說,交通成了一道坎。
清流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楊曉燁的家,住在清流縣靈地鎮楊源村,這裡距離縣城有近60公里的山路。
剛上初一時,楊曉燁每週日、週五,要坐中巴車往返於楊源村和縣城。那時候,楊曉燁乘着中巴,要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晃一個多小時,“經常到了學校,腦袋還是晃悠悠的”。
直到初二剛開學一個月,楊曉燁發現,那條長輩們老掛在嘴邊的“浦梅鐵路”(福建南平市浦城縣至廣東梅州市)建寧至冠豸山段終於通到了自己家門口。
這條鐵路,在福建被稱爲“蘇區振興路、產業發展路”。它結束了福建清流等原中央蘇區縣不通鐵路的歷史,更將閩西北的革命老區一下子拉入了環福建鐵路通道。
事實上,這條鐵路啓動建設的2016年,正是我國鐵路大發展的階段,那年9月,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萬公里,高鐵加其他城際快速鐵路已構成了中國4萬多公里的鐵路快速客運網。鐵路所經之處,人們的生活開始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
對楊曉燁來說,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這條鐵路在楊源村設了一座火車站。
楊源站就在楊曉燁家不遠處,開車5分鐘,步行20分鐘。如今,她和同在一所中學上學的弟弟楊海斌一起,搭乘從龍巖駛往贛州的K8752次列車,半個小時就能抵達縣城;週五下午,他們又乘坐開行於福州與廈門間的C875次列車回到楊源,這趟車由復興號“綠巨人”當值,僅需24分鐘。
原來乘坐中巴車加上縣城公交車,單程需要近兩個小時,如今火車加上公交車,只需要1個小時,路上的時間節省了一半。
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花費。中巴車車票17元,而火車票價僅需11元,未成年還可以享受半價優惠。
不僅是楊源村,附近3個鄉鎮的300餘名學生都過上了坐火車上下學的求學生活。
復興號駛入清流站。吳火招 攝
改變,爲了300個學生
把火車變成“校車”,不是換個交通工具那麼簡單,其背後要破解的難題還真不少。
在清流縣城關中學讀八年級的李嘉欣今年剛滿14歲,此前,她就遇到了買票難題。
根據鐵路部門規定,未滿14歲的兒童無法單獨乘車,兒童票也不能單獨在網上購買。“總不能每次都需要我們陪着坐車吧。”母親林清鳳說,如果這樣,孩子只能繼續坐中巴車去上學了。不止李嘉欣,七年級的學生幾乎都未滿14週歲。怎麼辦?
得此消息後,楊源站站長楊雲濤將情況向上級部門反映,很快得到反饋:對於乘火車通學的學生,由承運人在旅途中承擔一定監護責任,未滿14週歲學生可單獨購票。
經過協調,一條專爲未滿14週歲孩子乘車開闢的綠色通道打通了:先由學校提前統計需要乘車的學生名單交給車站,車站根據名單爲這些學生辦理購票以及乘車手續;同時,車站做好上下車的組織安排,保障學生安全。
購票難的問題解決了,乘車時間對不上的難題又冒出來了。
據清流站站長杜剛回憶,一開始,C875次列車16時到達清流站,那時孩子們還沒有放學。所以,學生們只能坐着火車上學,坐着中巴車回家。
於是,爲了300個孩子,一場更大規模的系統級調整,就此展開。
首先,是鐵路系統爲孩子們改了時刻表。經過永安車務段的多次調研並提報列車開行計劃到上級部門,列車前後調整了3次發車時刻,最終確定在18時56分到達清流站,剛好接上放學的孩子們。
然後,清流縣城的公交車,也爲同學們進行了調整。
清流站距離孩子們上學的城關中學、實驗中學等距離不短。爲此,清流站主動對接縣運輸發展中心,經過多次磋商,清流縣閩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根據學校放學時間,以及火車站列車開行點,動態加開了6趟從各校直達火車站的公交車。現在,火車到站時,公交車已在門口等候,孩子們下了火車就能上公交。
學生們走過專用檢票通道。吳火招 攝
復興號,也是未來號
打開楊雲濤的微信,能看到很多家長們的留言。“我要晚點到,讓孩子在車站等一下。”“東西丟在車站了,你先幫我收好。”
一趟“綠巨人”校車,拉近的不僅是山區與學校的距離,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每次送孩子到車站,就能看到工作人員守在門口,他們帶着孩子買票、過安檢,看着就放心。”楊曉燁的父親說。
“家長選擇讓孩子坐火車去上學,這對於我們鐵路部門來說,就多了一份責任。”杜剛說。
這份責任,也體現在車站的點滴變化裡。在候車廳,清流站專門設置了學生候車專區,還放置了自習小桌子、充電式可移動小檯燈。候車時,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寫寫畫畫、看看書做作業。每逢週五,當值的工作人員就會化身“大家長”,爲孩子們護航。引導買票、提醒不要落下東西、開設專屬檢票通道、安全呵護送上列車……而在楊源站的候車廳裡,則設置了閱讀角,上面整齊碼放着書籍,還提供鉛筆、橡皮、尺子等文具。
也正是在這點滴變化中,我們感受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國重器的涌現上,更體現在“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中。
在福建的山區裡,一個13歲的娃娃都知道動車“綠巨人”的時速是160公里,“如果是高鐵,那更快,時速有300公里!”過去從沒出過大山的中學生,如今也自信地告訴我們:“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買票,怎麼上火車,現在好熟悉啊,爸爸媽媽都沒我瞭解。”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75年來,這句話的生動註腳,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在浙江舟山,一艘專屬醫療船每月兩次停駐偏遠離島,爲島上居民送去省級醫院專家,遇到現場解決不了的病情,醫生還會戴上5G+AR眼鏡,與遠在杭州的專家同步會診,讓羣衆足不出戶看上省級“專家號”。
在四川成都,名校成都七中的網課內容,每天都會通過衛星信號發出,傳輸至雲南尋甸縣、西藏日喀則市等教育薄弱地區的學校教室中,一塊屏幕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人生軌跡。
……
充滿生機的故事,輪番上演。正如C875次列車,一直穿梭在青山綠水間,綠色的車廂載着祖國未來,這是復興號,也是未來號。
清流站學生候車內,孩子們在看書。吳火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