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來故居」落成100週年 耗時3年1.175億重現大稻埕風華
被列爲臺北市定古蹟的陳天來故居,於1924年竣工,今年爲落成第100週年,在北市府協助私有文資修復保存上具有指標性意義。本工程預計投入1億1,750萬元,於2026年年底至2027年年初之間竣工。(丁上程攝)
直轄市定古蹟「陳天來故居」27日上午舉辦修復工程開工典禮,被列爲臺北市定古蹟的陳天來故居,於1924年竣工,今年爲落成第100週年,在北市府協助私有文資修復保存上具有指標性意義。本工程預計投入1億1,750萬元,於2026年年底至2027年年初之間竣工,期待修復完成後呈現百年故居歷史背景、建築風格及大稻埕風華。
市定古蹟「陳天來故居」27日上午舉辦修復工程開工典禮,蔣萬安致詞時表示,全臺北市有500多處文化資產,爲全國文化資產最多的城市,臺北市對文資保存相當重視,除補助所有權人修復經費外亦代爲執行工程,針對故居文物並進行清點造冊,未來第二期工程將持續協助所有權人向中央爭取經費支持,以中央地方攜手合作,協助私人文資保存,讓具有意義的市定古蹟能夠進行修復工程,並期待施工團隊依照規畫的期程能夠完美的完工。
文化局說明,陳天來爲「錦記茶行」創辦人,爲北臺灣茶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並致力於藝文、教育等公共事務。1922年陳天來向板橋林家購得土地,歷時近3年,建築於1924年11月落成。故居所在之貴德街,爲清末至日治時期茶行洋樓之代表性市街,其興築具體表徵大稻埕自清代傳統市街轉化爲歐風近代街區的濫觴,在臺北都市發展史上具有高度歷史意義。
文化局指出,該建築構造同時並存1920年代引進之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大正時期清水紅磚承重牆系統暨傳統磚木混構軟樓(三樓)以及木構屋架系統,反映當時臺灣傳統構築技術與近代外來營造技術結合的時代特色。建築展現當代歐風洋樓裝飾風格如立面面磚、地坪鋪貼進口磁磚、木作飾面天花及壁牆、木雕樓梯及花紋鏡面、鑄銅五金、歐風燈具等,具高度歐風工藝藝術價值。
空間格局原貌除主體建築外,設有二進一層洋房,共同圍塑具風水意義之假山水池庭院,爲當時大稻埕市街唯一兼備洋樓與庭園的豪邸。更難得的是室內仍留存雕飾精美傢俱燈具、壁面吊掛花鳥畫作及書法、會客室陳設古董玩物,體現當時富商生活情境及文化品味。
文化局說,「陳天來故居」於2006年經指定爲直轄市定古蹟,因故居所有權人複雜且修復經費龐大,修復工程遲無法順利啓動,建物長期閒置導致損害狀況日益嚴重,故本局積極介入並溝通整合所有權人,引入北市文資平臺團隊進行輔導,並於2021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劃、2022年完成緊急搶修工程、2023年完成修復規畫設計,2024年修復工程開工。本次將先針對古蹟建築本體進行修復,總工程經費1億1,750萬元,由文化部文資局補助約5,287萬元、文化局補助約4,817萬元、餘由所有權人自籌。
臺北市長蔣萬安27日上午出席市定古蹟「陳天來故居」修復工程開工典禮。(臺北市政府提供/丁上程臺北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