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玩手機, 就是發呆:好好的孩子, 怎麼就“養廢”了呢?答案太扎心

隔壁家的孩子上了中學,沉迷遊戲了;班裡的學霸丟下課本,突然擺爛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決定退學了……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讓人大跌眼鏡的劇情?不禁困惑,好好的孩子,怎麼突然就“養廢”了呢?

作者:立正媽媽,國家人社部 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失控的人生:

能量告急的孩子在求助

“又懶又不愛動、又不願意出門、整天地睡,這麼大了,這麼不懂事?”

從前精神奕奕的兒子,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變得鬱鬱寡歡,精神頹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不愛跟人交流,學習徹底擺爛,只沉迷於遊戲世界,說他兩句還受不了,脾氣一點就着……

蘇麟媽媽跟大多數家長一樣,在兒子被確診爲重度抑鬱症前,都無法理解孩子怎麼“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懂事了”?

杭州的“綠汀小屋”是一家專門爲因抑鬱休學的青少年提供康復服務的機構,創始人盛夢露接診過一個17歲的女孩江俞。女孩在此之前看似“一切正常”,就很突然地在某一天的某一個瞬間,人生就此發生了轉折——

一年前,她正要離開家去學校,突然發現一個存放作業的U盤不見了。一開始她只是急躁。隨後,在她16歲的大腦中,難以說清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念頭擊垮了她——“如果我想做到的沒有做到,什麼都做不好,一切有什麼意義?”

然後她崩潰大哭、尖叫,把自己鎖進房間。

之後的一個月,她幾乎是在牀上度過的。當她躺在黑暗中,她感到“孤獨從各個方向像潮水一樣涌來”。她被診斷爲重度抑鬱症、中度焦慮障礙。一年裡她試過復學,很快又難以爲繼,休學在家。

家人無法接受,旁人無法理解,爲什麼好端端的人生突然就“失控”了。

但盛夢露對此做出的理解是——“青少年的抑鬱,是整個社會的某種‘疾病’在最脆弱的這羣人身上的爆發。”

缺自律性:磨蹭拖拉、沒有時間觀念,效率低下;

吃苦精神:嬌氣、玻璃心、抗挫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學習興趣:學習無動力,厭學情緒多;

缺好奇心: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於遊戲、社交媒體;

缺精氣神:血氣方剛的年紀,萎靡不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這類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看起來很“懶”。

“身體軟踏踏,雙眼空洞洞,每天除了玩手機,就是發呆。”

做事拖拉磨蹭,學習不努力,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勁,不愛運動,不愛出門,也不愛與人交流,對人生沒有期待。每天習慣性發呆,總顯得無精打采,疲憊不堪。沉迷玩遊戲、刷短視頻,在網絡世界裡尋找慰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累啊”、“沒意思”、“有什麼意義呢”,這些喪氣話在這些孩子嘴巴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對此,家長習慣性地給貼上“懶”、“頹廢”、“叛逆”、“不上進”的標籤。

評判的言論不絕於耳,卻對孩子內心的痛苦充耳不聞。

殊不知,孩子“擺爛”的表象底下,隱藏着的是能量告急的求助。

你的孩子不是懶,是能量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曾花了30多年的時間,研究得出一個震驚全世界的結論:

人類身處不同的能量級別,每個人都活在各自的能量層級裡,並且也吸引着相應層級頻率的事物。

每個人所處的能量層級,就如同手機電量。

能量充足時,就會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熱情,更願意去嘗試和挑戰,情緒大多時候都是樂觀、積極,容易感受到幸福感的;

但當能量不足時,就會壓抑、焦慮,一蹶不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致,情緒底色更多時候是悲觀、壓抑、自卑的。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能量告急”的狀態,世界就會黯淡無光。

久而久之,生命力被消磨殆盡,孩子就“廢”了。

當代最矛盾的現象就是,父母孜孜不倦地雞娃,可是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躺平,擺爛。

學習沒動力、對真實世界沒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的“四無”狀態,已經成爲比抑鬱症更嚴重的“空心病”,侵蝕着萬千學子。

《時代空心病:焦慮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一文中,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展示了一組數據——

內卷時代下,一切以學習爲主,成王敗寇的高競爭感,也帶來了高孤獨感。讓這些從小被消耗了太多能量的孩子,喪失了價值感和意義感,活得行屍走肉。

家長們都忽略了,一味的打雞血,孩子可能虛不受補,外強中乾。表面看似學業優異,但密集高壓的生活,一點一滴地消耗了孩子的內心能量,久了,心就空了。

而且,能量守恆定律下 ,精神消耗多了,身體的能量就少了。體現在行爲上,就是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喪失興趣,容易緊張、焦慮、衝動和鑽牛角尖。

所以吃穿不愁的年代,我們卻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毫無朝氣,萎靡不振。

消極、放棄、擺爛的背後,其實是這些初生的花朵,過早地被榨乾了能量,以至於對人生感到疲憊和厭倦,不再期望明天的太陽。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曾經說過——“有時要感謝網絡和電子遊戲, 是它們在吊着你孩子的命!”

原因是,或許在現實世界中,孩子的能量已經被學習壓力、父母管制、師長高壓所侵蝕一空,以至於他們不得不蜷縮到虛擬世界裡,去尋找一點點存在感。

所以李雪老師認爲,在孩子能量殆盡的時刻裡,遊戲和網絡,或許就是吊着他們不去尋短見的最後一根安全繩了。

但許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沉迷遊戲的表象,卻沒看到孩子脆弱無助的內心。已經沒有能量再爲人生掌舵的孩子,猶如漂泊在人生這片汪洋上的孤舟,隨時一片浪潮就能將他打翻。虛擬世界,就成了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你以爲網線一拔,電腦一扔,就能解決問題。 殊不知拔掉的可能是孩子能量的最後一根輸氧管。

比起訓斥那個沉迷遊戲,頹靡不振,不求上進的孩子,不如問問,如何幫助孩子找回能量,重拾動力,熱愛人生。

給孩子充電的三大能量場

手機電量告急,我們都知道要趕緊充電。那麼孩子發出能量不足的信號,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成爲他的蓄電站,而不是耗電器。

而人體的能量來源於心靈、大腦、身體這3個能量場。

愛的鏈接——心靈能量場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孩子每天從父母的話語中,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老話說得好——“你不能靠揪拉幫一顆豆苗成長,要給它陽光和雨露”。

長期在說教、打壓、訓斥、嘲諷的語言環境下,孩子會如同慢性中毒的種子,發育不良。否定的話挺多了,就會轉化爲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逐漸吸走孩子的能量。

要想點燃孩子內心的小馬達,讓小種子有足夠的力量向陽而生,我們就需要調整平日裡跟孩子說話的模式。讓孩子的心靈能量場接收到被理解、被肯定、被支持、被欣賞的滋養,從而找到愛的鏈接和對自我認可的力量感。

“你無法成爲也沒有必要成爲其他人,我們已經足夠好,好到被邀請來到這個世界。”

這份肯定和激勵,會讓他們找到滿滿的精神動力,仰起頭,更自信地走在披星戴月的征途上。

張弛有度——大腦能量場

當我們批評一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拖拉磨蹭時,不妨仔細思考下,他是否大腦宕機了。

一個總是疲憊不堪的孩子,必然是一個壓力過大,休息不足的孩子。

因爲太多的輔導班、不同的課程、大量的作業,都會消耗孩子的電量。尤其當多個程序同時啓動,大腦反覆切換,應接不暇,孩子就會因累生乏,因煩生厭。

所以,要想孩子學習好,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學會給大腦減負。

調節生活節奏,保證張弛有度。幫助他篩選輕重,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每次只做一件事,並且努力做好。這種沉浸式的心流狀態,可以幫助消除煩躁,帶來成就感。

簡潔的生活,飽滿的精力,充實的狀態,都是幫助大腦能量場蓄電的來源。

戶外運動——身體能量場

儘管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身心,卻又有無數的藉口擠佔孩子投身戶外,運動健身的時間。

孩子每天的日程表裡排滿了培訓班,課外時間寫不完的作業,還有擔心安全隱患,連“課間十分鐘”都被剝奪了。天天被關在室內的孩子,別說運動,連見見天日,曬曬太陽,都變得奢侈。

但身體是能量場的地基,長期缺乏鍛鍊,很少接觸大自然,身體就會像曬不到太陽的植物,暮氣沉沉。生鏽的身體沒有能量,大腦也會因缺乏養分而變得遲鈍,心靈就更如一碰就碎的瓷娃娃,脆弱不堪。

一個長期被關在室內,生活裡只有學習的孩子,少了陽光的照射,也沒有運動的刺激,身體裡的多巴胺會降低,大腦的血清素和腎上腺素也會減少,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情緒波動異常,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投身大自然,在陽光下跑一跑,動一動。

磨刀不誤砍柴工,身體蓄電成功,能量足了,就像加滿油的小汽車,跑起來才更快,學習也更有效率。

在這個步伐匆匆,人人不敢停下的時代,節奏越快,消耗越大。

大人尚且經常覺得疲憊不堪,何況我們才十來歲的孩子呢?

允許他們會累、會乏、會想偷懶、會想泄氣。 也幫助他們休養生息,蓄電待發,再度啓航。

這纔是家的意義。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