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合夥人郎春暉:投後管理成爲VC應對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作者|閆妍
出品|本站科技《潮頭》欄目
作爲國內創投行業的資深見證者和參與者,創新工場合夥人郎春暉在VC/PE圈內從業20多年,見證了中國私募行業20年的變遷與發展。
2000年代初,郎春暉入行後一個印象就是“人少”,“在中國做私募的都是熟面孔,活躍的VC一共就幾十人。”而在20多年後的今天,這一數字已經“狂飆”到數以萬計,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市場,創業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造夢,投資者以驚人的效益創造財富。
在她看來,中國創投史真正拉開大幕,分兩個階段,一是2005年前後以大陸海歸人士作爲GP的美元基金的批量出現,典型代表是紅杉。在此之前美元基金基本上是臺灣美籍華人的天下。二是2012年之後大量人民幣基金的成立。因爲在2009年,懷胎十年的創業板正式啓動,本土創投退出渠道開始通暢。“大量人民幣基金成立,管理規模越來越大,人民幣基金真正開始崛起。”
也是2009年,李開復博士從谷歌中國離開,創辦了創新工場,把孵化加投資的概念引入中國。第二年創新工場基金設立,憑藉郎春暉之前的基金投資和管理經驗,她作爲創新工場基金的第一名員工加入,建立了完整的投資決策流程和體系,並且撰寫了所有投資文件模板。之後創新工場基金投資了衆多創新公司,引領了中國新一波超級天使投資。
低調、謹慎、又不乏敏銳與篤定,身爲投資人的郎春暉,組建了創新工場消費互聯網的C端團隊,成爲多個獨角獸公司的首輪投資人,投資並管理小影、松果出行、傳智教育、Snaptube、TheOne智能鋼琴、墨跡天氣、逗拍、親寶寶、同步網絡、平行線教育等六十幾家企業,陪伴過衆多明星創新公司的崛起,也經歷過無數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潮起潮落。
在本站科技《潮頭》專訪中,郎春暉談到未來中國的投資機會,投資中穿越週期的眼力,企業面對大時代浪潮仍能基業長青的“秘訣”,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時的思考以及未來個人工作的側重點。
一、投後管理成爲VC應對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穿越二十年週期,郎春暉覆盤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的關鍵是什麼?如何強化投資勝率?
在經歷過市場環境變化多端、不明朗因素影響較多的投資經歷積累後,讓她越發意識到投後管理的重要性。“一個全面、適度、有效的投後管理,不僅能增加創業者的信心,還能提高投資成功的精確度,具有戰略價值。”
尤其當下,世界宏觀不確定性持續被放大,兩極化秩序正在經歷重構,時代的考題再次發生鉅變。“面對不可預測的風險,做有準備之人,武裝到牙齒,才能戰無不勝。”郎春暉講。
在她看來,強化投後管理是VC應對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她以同樣成立於2009年的A16Z爲例,這家全球最引人注目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幾乎壓中了互聯網領域最耀眼的公司:Facebook、Twitter、Airbnb、Okta、Github、Stripe等等。其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公司有超過70% 的人從事投後管理和賦能,提供諮詢、人才招聘、商務擴展、人員管理、外部關係和資源對接等服務,幫助創業公司快速成長。
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郎春暉將工作的側重點從投資轉變爲投後管理,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搭建創新工場投後管理大中臺,幫助被投公司做合規培訓,增強初創團隊抵擋時代挑戰的生命力。
一家企業發展好不好、能否走遠,模式、技術、產品固然重要,但企業管理纔是制勝關鍵和存活密碼。
投一家公司怎麼才能把這家公司管理的更好?在郎春暉看來,有兩個原則:一是要讓創始人必須有上市的志向、決心和信心,創始人要有“理想”;二是這家公司自上而下要有合規意願,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等等,都要更加理解“遊戲規則”。
在這個針對創新工場投後企業的“高管特訓班”裡,她以自己20多年風投經驗和行業資源爲軸,帶領團隊把過去兩年半時間,所有A股上市被否公司的上市招股書以及三輪問詢、反饋意見,一個一個扒下來,每家公司平均下來1500頁資料,然後進行分類整理和總結,把這些“折戟IPO”企業遇到的“坑”,提前給到創始人預警。
除了上市合規,團隊還專門請來參與起草數據合規法律的相關專家進行法條解讀,她曾在創新工場投資的454位CEO大羣裡直言,“我們做這個不只是爲了上市合規的必然要求,而是爲了保護公司存活的可能,更嚴苛來講是保證創始人免受牢獄之災。”她告誡創始人,“很多時候從一開始這隻腳邁錯了,留下了一個腳印,再想往回找補基本都是迴天無力,歷史瑕疵是抹不掉的,從開始就要讓它沒有瑕疵。”
順境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郎春暉告訴《潮頭》欄目,現在的創始人除了要有頂級的商業感覺,還要關注宏觀政策變化,很多課都要重新去補。尤其是想要做一家上市企業的創始人,需要補的知識結構會更多。
郎春暉帶領的投後管理團隊,不定期面向投後公司創始人和高層開放線上、線下課程培訓,內容大多圍繞上市流程中的關鍵實操,企業操盤手的核心經驗,過往上市失敗案例分析總結。例如,財務方面的“日常企業年度關賬實操”;HR業務方向的“股權如何支付”;公司規模迅速擴張,管理效率如何提升;美股、港股、A股,包括最近的熱點新加坡市場都逐一覆蓋。
在不斷進化中,她逐漸在組織機制、人才結構上摸索出合適的打法,組建了創新工場的大中臺,幫助公司適應當前環境、應對波動變化、構建長期優勢。
創新工場大中臺具體分爲三個部門:一是,KM(Knowledge Management),負責將創新工場被投企業所有數據上線,包括投資金額、季報、收入、毛利、費用、淨利潤、總資產、現金餘額及各種業務數據,等投後信息全部數字化;二是,RM(Risk Management,風險管理部),負責提前發現並預警影響公司穩定運作的‘定時炸彈’;三是,AM,(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部),負責幫助被投企業合規上市。
在大中臺的效率發揮下,哪家被投公司存在流動性風險,幾乎可以一目瞭然。“有問題能夠被及時的發現,我們的團隊會跳進去幫助他們一起完成解決,我們扮演的角色更像聯和創始人,幫着企業一起成長。”
她希望,這支專業、高效並能幫助企業全鏈條解決問題的團隊,可以滿足創業公司成長過程中各方面的需要。郎春暉講,“核心是讓創始人及團隊少走彎路。”
二、從“郎一排”到“風投女神”
郎春暉說話語速較快,靈秀精巧的臉上戴着一副眼鏡,透着女投資人的知性與幹練,其實在20多年前她在老師和同學眼中,這個永遠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就是個不容小覷的女學霸。
“我最開始沒有想要做這行。”20多年前,從北京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郎春暉來到北京大學攻讀MBA學位,沒想到誤打誤撞成了光華第一屆MBA國際班學生,也成爲了中國最早一批擁有全球化視野的商業人才。
迄今爲止,那天的面試仍是她印象裡最嚴苛的經歷之一。
“考上北大光華MBA的240人裡面,只有87個人的成績有面試資格,最後篩掉一半組成國際班。”她印象裡,87人分三天參加面試,每組面試都是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5點,不到30人再分成5個小組,每組一個project,5個組輪流上去PK,兩小時結束以後重新打亂再分組,再給另外一個project,全程英文,每個面試人每輪都要發言。”
那一天,郎春暉一共做了4個project,上臺PK了4次。面試官也是國際MBA的Program manager,英國人John Hobbs。一整天的PK,他中間沒有說一句話,一直在旁邊觀察記錄。4輪PK結束後當場宣佈誰留誰走,三天下來留下了43人。
拿到國際班的入場券後,一羣學生累到攤在座位上,同學們都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緊接着面試官老Hobbs(國際班同學給他的暱稱)給大家來了個靈魂拷問: “你爲什麼來上商學院?”
郎春暉答,“我的理想是進諮詢公司。”
聊起這段經歷,她音調陡然一高,“當時我們答一個他就回bullshit,答一個就回bullshit,直到一個北大生化畢業的女生Maggie Liu說,I wanna make money, make tons of money (我想掙錢),老Hobbs才滿意地說“That’s what I want”(這是我想聽的)
作爲創投圈裡爲數不多的女性投資高層,如今的她深知當年這位老師的良苦用心。“他講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班的教學風格有多務實,他說很多人表現得不好,但其實你的東西是行的,可是你沒有自信,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有底氣。”她更深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當年的用心良苦。時任光華常務副院長的張維迎教授當時說,“我要把這個班打造成全亞洲最好的商學院,即使是光華管院自己的老師,沒有經過考覈也沒資格教這個班。”
二十世紀初,他們是國內最早開始學習《固定收益證券》、《金融衍生學》等課程的一批學生,書本從海外原裝進口,外教全英文教學,即便是這羣超級學霸,也常因晦澀難學的課程頻頻受挫。
對於這些知識,郎春暉天然渴望、熱愛、癡迷。讀書的時候,她和數學有關的硬課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另外一個輪流硬課考第一的陳鋼同學,本科也是自控出身,後來是管理兩着萬億人民幣的天弘基金的固收部老大。又因爲永遠坐在第一排,郎春暉被同學們戲稱爲“郎一排”。
“後來工作中我對帶過的所有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白做的,你的付出當時可能沒有顯現,但回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一定在那裡靜靜地等你。”
正是這些披星掛月、振筆疾書、思考碰撞的日子,鍛煉出了郎春暉敏銳的前瞻性和務實拼搏的做事風格。
加入創新工場前,郎春暉供職於易觀國際,歷任研究總監、諮詢總監、助理總裁。覆蓋的領域包括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服務過的客戶包括摩根斯坦利、MIH、華平、WRH、中國移動、中國電信、Google、Microsoft、Intel、IBM、騰訊、百度等衆多投資及TMT領域頂級公司。
從產業諮詢公司再次迴歸投資人後,憑藉努力與付出,她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風投女神”,先後榮獲“2015年度中國十大天使投資人”、“2016年中國十大早期投資家”、“2017年中國十大早期投資家”、“2018中國女性商業精英獎”。在創新工場十餘年時間裡,郎春暉帶領團隊投資並管理小影、墨跡天氣、傳智教育、松果出行等60多家企業。
與此同時,她還回到母校,成爲了北京工業大學校首屆理事會理事,以及北大光華MBA面試官。
在光華每年一度512燕歸來活動中,郎春暉代表光華學院MBA國際班發言。她清楚記得自己說過的一句話,“現在我以光華爲榮,20年後光華以我爲榮。”
三、做創業者時間的朋友
如果非要給郎春暉的投資生涯一個關鍵詞,“利他”絕對是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之一。
在創業者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郎春暉思考的不是當下能獲得最大回報,而是如何能夠幫助這些有夢想、有野心的創業者,抓住那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她習慣扮演“補位”的角色,創業者缺什麼就補給他什麼,從產品、技術、市場、銷售、人力、融資等等方面,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在她看來,這是性格使然。“我什麼時候最快樂,就是我做了一件事讓別人快樂了,我就特別快樂,我之所以喜歡投資人這個角色,恰好是能夠無意中做到幫助別人,在別人的成長過程中你跟他一起成長。”
投資人這個行業充滿了光芒和色彩,但背後也有諸多的不得已。
“這一行絕對是最得罪人的,看100個項目最多也就投兩三個,絕大多數都會被否決掉。”
但即便沒投的項目,她也願意爲這些創業者提供幫助,20年來一直如此。“我會告訴他們,我爲什麼沒投,當前有哪些坑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團隊還需要補課。”
發現優秀企業,獲得高額回報,這是VC的天職。但郎春暉的信條是長期主義,做創業者時間的朋友。她認爲,作爲投資人,更需要用同理心去看待問題。“即便我們只見這麼一面,這幾十分鐘我希望他覺得不是白來,我從來不敷衍任何來找我的人。”
在她眼裡,最珍貴的一方面是數據、另一方面是對產業趨勢的理解和把握。“前不久有位廈門創業者來北京見我,當天正好我的行程很緊張,他幾乎等了我一天,其實十年前我並沒投他,還直接說了他這項目的不少問題。”
忠言逆耳,但總有願景相同的人出現。讓郎春暉沒想到的是,當時提出的幾條建議,讓這個創業者記了這麼多年。“那天他和我說,你當時說項目有十幾個問題,我們當時心裡特別不服氣,但是後來發現這十幾個問題,聽進去的都躲過了,沒聽的全踩雷了。”
追隨自己的本心去做一些純粹的事情,這是郎春暉一直以來踐行的投資理念,而這份純粹的初心,也是支持她投身風投二十年的根本動力。
大多數VC的底層邏輯並無本質之差,郎春暉做投資的差異化,就在與不執念於追求“風口”,不追求融入喧囂中心,而是二十年如一日履行每一條最本真、最核心的投資原則,並一直陪伴在創業者左右,與他們共同成長,就是她踐行長期主義的底層密碼。
她告訴本站科技《潮頭》欄目,“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週期裡,也就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大模型等新技術,會像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樣,更大幅度地影響經濟體量的增長。”
當下,生成式預訓練語言大模型正在開啓智能計算時代,下一個偉大的、具有顛覆性的事情正在發生。
郎春暉介紹,創新工場正在積極尋找AI 2.0技術和應用相關的投資機會,除了Project AI 2.0,已經塔尖孵化了瀾舟科技、創新奇智、呈元科技、捷象靈越和潞晨科技等AI公司,並在不斷尋找具有長線視角、創新能力卓越的創業者,加速打造AI 2.0的全新創業生態。
科技發展日異月殊,外部環境變幻莫測。郎春暉講,“我們會適時調整,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我們做的事情還是一樣的,一直沒有改變。”